中醫不能走精英之路
汪海升
貴報4月3日發表的陸金國先生的《中醫高等教育繁榮下的隱憂》一文,對文中提出的問題深有同感,但最后提出中醫應該走精英教育之路的觀點,筆者實不敢茍同。
歷史上的中醫并不都是精英
我們先看一下歷史上的名醫有多少是精英。
扁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然而扁鵲絕對不是一個精英。史籍記載:在邯鄲做婦科醫生,到了洛陽又去當五官科醫生,到秦國又成為兒科醫生。為了滿足人們的“貴婦人”、“愛老人”、“愛小兒”需求去從事不同科的工作,這不就是為了滿足平民的需要嗎?這也完全是平民的作為,而不是精英所為。華佗也談不上是其時代的精英,被稱為醫圣的張仲景就醫療來講在其所處的時代也不是什么精英,充其量不過是個業余職業,他的第一職業是長沙太守。孫思邈也不是什么精英。翻開中國醫學史真的找不到幾位屬于他們時代精英的醫生。我們今天把他們寫進醫學史,把他們當精英是另一回事。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曾說:“巫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當時醫生的地位是還在巫之后,被當時的精英士大夫之族所“君子不齒”的。在古代他們即使想進入精英行列也是很難的。以至于古代有的醫學大家竟怕因為從醫有辱祖宗,而不讓他的后人在其墓碑上寫上他是醫生,唯恐有辱祖宗。
直到民國時代中醫的地位仍然是非常低的,以至于低落到與妓女并列,一些現代的文化精英竟然以辱罵中醫為樂趣。
新中國成立才改變了中醫的地位,公立醫院的中醫大夫成為了國家的干部,中醫也有了研究院、大學,有了博導、院士。但是簡、便、廉、驗仍是中醫特色。中醫切不可忘本,忘記養育他的人民去走精英之路,離開養育它的人民群眾,中醫將萎縮得更快。
中醫精英之路行不通
中醫若想生存,必須把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高高在上,僅僅在象牙之塔里研究中醫,中醫是難以發展的。
今天的西醫如此強勢發展,如此普及,是與廣泛的群眾基礎密不可分的。現在從農村村衛生室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從基層鄉鎮衛生院到三甲醫院無不是西醫在唱主角。但是,在基層的西醫也不是精英。再看西醫的學校教育,中專、大專、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精英教育一樣不少,但沒有一個西醫教育專家提出西醫是精英教育。正是因為西醫有中專、大專這樣的非精英教育,才使得基層醫療單位有大量的西醫醫務人員。如果中醫走中醫精英教育之路,從市場競爭角度就等于主動放棄基層的中醫陣地,同國家發展中醫的戰略也是不相適應的。現在培養的5年制的本科生都寧可在城市改行打工也不愿意到縣城、鄉鎮去當中醫大夫,甚至小一點的城市都不愿意去,一旦學制延長,畢業后都是碩士、博士,精英們就更不能到基層工作了。有人會說精英也可以到基層去工作,但那只是喊喊口號而已,事實上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國還沒有達到讓碩士、博士到鄉鎮一級醫院工作的程度,現在讓這樣的精英們到基層工作對國家來講也是人才的浪費。
中醫要發展必須走平民之路
我不反對中醫當中出現精英人才,不僅不反對而且非常希望出更多的精英人才。但是如果作為制定中醫的教育方針,則必須是面向平民的,是萬萬不可把培養教育精英當成中醫的教育方針的。精英在絕大部分學科都是少數人,多數人是從事基層工作的,僅僅有少部分人是從事研究的精英。除少數高、精、尖學科外,任何學科都有三部分人組成:眾多的基層人員、大部分的中層科技人員和少部分的精英學者,三部分人員缺一不可。一個學科沒有基層人員,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沒有高級精英人才就得不到發展。精英的研究成果要靠大量的基層人員去推廣,同時基層人員也不斷地為精英提供科研素材。高端精英與基層人員是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只有存在大量的基層中醫人員,中醫才能發展壯大。
所以,中醫要發展,其教育方針就不能是精英教育。能夠推動中醫發展的教育方針必須兼顧專科、本科、本科以上的精英教育。在發展本科教育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高等專科教育。有條件的地區還可發展中專教育,如此才能大量培養出能夠到基層工作,在基層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