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是中醫理論的源頭活水
廣西壯族自治區名老中醫葉慶蓮教授最近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析要解難》(以下簡稱《析要解難》,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雖然已經連續再版,但仍然熱銷斷貨,足顯該書受廣大讀者歡迎的程度以及該書的學術價值。對于每一位初涉中醫之門的人來說,不得不面對如何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怎樣將中醫基礎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怎樣正確地將傳統中醫理論與西醫實驗研究成果進行對接等問題。葉教授的《析要解難》恰當地處理了上述問題,這恐怕是該書廣受讀者熱捧的主要原因。
如何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攜帶著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字里行間無不浸潤著傳統的系統思維方法。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和傳統的系統思維模式雙重作用下,中國人形成了特有的生命觀和醫學學科理論。如今,對于從小就奠定了一定的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中青年人來說,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的相關知識是有很大難度的。人們對于學不懂、難撐握的知識,必然會因畏難情緒而引發厭學、棄學的不良心態,這對于任何一門知識都是如此,中醫基礎理論也不例外。
《析要解難》一書很恰當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作者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中涉及的主要內容,用簡明扼要、淺顯易懂的現代語言予以解析,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約90余個疑難問題,運用最簡捷的文字予以表達,讓初涉中醫基礎理論的人,尤其是熱愛中醫的青年學子在輕松之中學到中醫基礎理論的相關知識。在釋疑解難之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見,針對眾醫家對三焦理論的爭論,作者以其不可辯駁的論證,認為爭論的原因有二,“根源之一在于把六腑之一的三焦與部位三焦概念互相混淆,從而產生歧義;根源之二在于受西醫形態學的影響,有意無意總想論證三焦為何物。其實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三焦和上焦、中焦、下焦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三焦為六腑之一,而上焦、中焦、下焦則是用于胸腹腔臟器分段定位的代號,并成為溫病學的辨證綱領”。“三焦的本質不在于是否有形、形態如何等。其實質是一種概念和功能的意義”。所以對三焦要“從概念、功能、氣化的角度進行正確理解。任何想從形態學角度來解釋三焦本質的企圖,不僅不符合《黃帝內經》、《難經》的本義,而且也不符合中醫藏象理論重功能、輕形態特點的,也與臨床實踐不相吻合”。像這樣理據充分,立場鮮明,觀點明確,要言不煩的解難釋疑書中隨處可見。
怎樣將中醫理論與西醫研究成果對接?
中醫和西醫兩者學科性質基本相同,研究的對象一致,尊生、重生、保生的價值取向完全一致,因此兩者必然也存在著相通相融和可以對接之處,能將中西醫理論進行通融和對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葉教授以其雄厚廣博的醫學知識,以嚴謹的學風,將兩者進行了結合,使初涉中醫基礎理論的學子自然而然地將分屬于兩個醫學體系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聯系,如作者上文站在中西知識連接的角度對三焦紛爭的評價即是其例。還有如從心房肌肉細胞分泌循環激素“心鈉素”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調控,從而發揮強大的利尿排鈉作用,以及心鈉素與雄性激素間的反饋,使心臟在對腎主水功能調節的同時還對腎主生殖功能產生影響。認為心鈉素以及與其相關的內分泌激素,可能是心、腎相互聯系的重要物質基礎,等等。《析要解難》中多處有這樣的中西醫知識對接和通融,由于作者對中西醫知識的深刻認識以及駕駛知識的高超能力,使這樣的多處對接過度貼切自然,順理成章。
怎樣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
臨床實踐是中醫理論發生的源頭活水,浸潤在中醫理論的各個層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因為中醫理論源于臨床,植根于實踐,才使得中醫理論能獨秀于世界各民族傳統醫學之林,并為世人所矚目。《析要解疑》的作者正是把握了主要問題,以30余個臨床實例為依據,對其中的疑難問題給予了析解和釋難。這種以臨證實例釋解基礎理論中的疑惑的研究方法雖非首創,但卻為初涉中醫者作出了示范。
如以痰濁內阻為本,風陽上冒為標之眩暈,和外傷而至血瘀腦絡之眩暈兩案為例,作者巧妙地釋解了“同病異治”的理論。再如以生鐵落飲與蒙石滾痰丸合方治療癲證案,有力地論證了心藏神的理論等。書中所引案例雖然僅30余例,但案例的選擇和引用卻十分的精當、貼切,使相關的理論觀點與臨床實踐緊緊相貼,為初學中醫理論之人容易產生的“中醫理論是否管用”以及“怎樣應用中醫理論”等問題作了相應的回答。
縱觀中醫基礎理論釋疑解惑的全書,葉教授編著是名符其實的《析要解難》,其“析要”,則對中醫基礎理論所涉獵的主要內容予以要言不煩,疏而不漏的析解;其“解難”,則風格獨具,充分展示一位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研究,以及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名醫風彩。其嚴謹的治學作風,樸實無華的遣詞用字,雄厚扎實的醫學功底,靈活運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名醫風范,盡顯于全書的始末。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