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純 其行亦難

□ 曹東義 河北省中醫藥研究院
目前,人們對于“純中醫”的討論很熱烈,《中國中醫藥報》上發表了多篇有關文章,見仁見智。對于中醫為何不純,世人為何呼喚“純中醫”,筆者認為,中醫西化或者中醫異化,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主要是一些片面的科學觀、技術觀、價值觀對于中醫學長期影響的結果。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絕不是地域的區別,也不是古代與現代、先進與落后的區別,而是方法論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學術體系。西醫在結構的基礎上研究功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科學觀是還原論指導的,物理、化學知識很自然地進入其學術體系之內。中醫學在臟腑解剖“實有其物”、人體功能“升降出入”大體不錯的基礎上,建立的都是關系論、調節論,應用的是復雜性問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對于客觀事物性質的描述,是相對概念。比如,六淫與六氣的區別、藥物寒與熱的差異、血氣的正常流通與瘀滯、水液與痰濕的轉化等等,都是相對概念和性質描述,難以定量界定。所以,還原論的物理、化學等知識很難進入中醫學的領域。
中醫學以人體自我恢復能力為依據,強調“辨證論治”,主張治療未病,都是重視“苗頭”的做法,就像中醫學貢獻給人類的“人痘疫苗”一樣,在方法論上是非常先進的。只是,長期以來人們把辨證論治隸屬于西醫的疾病概念之下,束縛中醫手腳,以為其太隨意、太靈活,法律也不采信“辨證論治”,因此,在科學觀上,人們信奉的還是還原論,而不是以人為本的中醫學的方法。
用西醫的理論指導中醫臨床,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害的誤導”。比如,預防非典型性肺炎的時候,大家都服湯藥。西醫問:“你這湯藥是根據什么開的?有何作用?”有人說:“我這中藥湯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這種解釋目前很盛行,但是,經不住科學考問。因此,西醫發問了:“你抗的是什么病毒?新型的冠狀病毒,你以前見過嗎?有數據嗎?”顯然沒有。沒有就說,不是先驗論嗎?即使有了數據,還要進一步接受考問:“你用什么抗病毒?為什么是復方,而不是一味藥?為什么是一味藥,而不是一種成分?”顯然,中醫的湯藥只是臨床有效,各種有根據的實驗數據一時拿不出來,因此,在科學的考問面前,即使中醫有效果,也逃脫不了“敗訴”的“科學指控”。堅持以西醫理論指導中藥的使用,就必須立即停止中藥湯藥的運用!因為,按照化學分析的金標準來看,“臨時組合的中藥湯劑”的有效性、安全性都是未知數,必須先進實驗室后進入臨床,否則就是“不人道地拿人做試驗”,這就是反中醫人士一貫的論調。
中醫不純,從學術上看,歷來就不純。中醫理論里的氣、陰陽、五行等等,都是借來的概念。張仲景、孫思邈、葉天士等歷代中醫大家都主張博覽群書,兼采眾家。但是,必須是以我為主,吸收有益的知識。
那么,臨床上中醫的西化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科技觀、價值觀誤導了人們的就醫理念,使人們看不到中醫學的優秀特質,因而遠離中醫。其次是中醫人員在西醫疾病觀的誤導下,不夠自信,造成技術萎縮,治療疾病的能力下降,臨床水平滑脫,不得不借助西醫技術。再就是價值觀的誤導,簡便廉驗的中醫特色被不規范的醫療市場驅逐。誰喜歡不賺錢的簡便廉驗?誰能靠簡便廉驗維持醫院的運轉?針灸、拔罐、小夾板在醫院里被視為不受歡迎的角色,中醫院不要中醫學生而大量引進西醫生源,不就是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的醫療市場誤導造成的嗎?
再有,中醫的丸散膏丹,在古代是那么容易創造,而現在一律按西藥管理,研制費用高昂,中醫專家也難再創制新藥。把中醫創新的手腳捆綁起來,如何創新?六味地黃丸治療哪一種西醫的疾病?能夠超越與之對照的西藥嗎?今后還能產生類似的“只對證而不治病”的中成藥嗎?對證能通過新藥審查嗎?
中醫不純,無奈的選擇,無奈的尷尬,也是使中醫事業萎縮的重要原因。可惜不少人正樂此不疲地大聲說:“這是時代的需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