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湯“下利”非“下血”辨
□ 陳國權 湖北中醫學院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云:“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此病屬帶下……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渥C唇口干燥……當以溫經湯主之!睂Υ恕跋吕,趙以德、徐忠可、尤在涇諸家未持異議,而李文、魏念庭、吳謙諸家則解作“下血”。筆者推崇前說。
婦人妊娠病、婦人產后病皆有下利
《婦人妊娠病》篇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眹I吐日久,津液大傷,故渴;胃氣上逆,故不能食。后世稱此癥為惡阻。若有醫生治療不當,則不到六十日即可提前出現上述癥狀即加劇嘔吐、增加下利。故或終止妊娠,或改用飲食調理,以止其嘔吐及下利。《婦人產后病》篇曰:“產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碑a后氣血虧虛,濕熱趁虛下注于腸,大腸燥化不及,傳導太過,故下利不止?梢娙焉锊〖爱a后病皆可見下利癥。
產后瘀血在少腹致大便不通的啟示
《產后病》篇云:“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足厥陰肝經循經少腹,產后惡露不盡,郁滯于少腹,致肝經不利,故堅痛。肝氣不能條達疏泄,傳病于胃腸,降通異常,是以不大便。投大承氣湯,攻泄其胃腸實熱而達排除肝經部分惡露之目的?芍^一箭雙雕。
瘀血在少腹致下利之理
既然產后不盡之惡露停留在少腹,郁滯于肝經,傳病于胃腸,能致大便不通,那么,“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為何不能致“下利數十日不止”呢?病因同為瘀血,病位皆為少腹、肝經,病機咸系肝病傳之于其所克之臟,只是一為胃腸受病,一為脾臟受病。脾氣下陷則不利數十日不止。脾開竅于唇,“其證唇口干燥”正是“下利數十日不止”,脾陰大傷,津不上承所致。故徐忠可道:“又兼少腹里急,手掌煩熱,明是血瘀而火郁,所以心得之而掌熱,脾得之唇口燥,故曰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
徐忠可又道:“藥用溫經湯者,其證因半產之虛,而積冷氣結,血乃瘀而不去,故以歸芎芍藥調血,吳茱桂枝以溫血分之氣而行其瘀。肺為氣主,麥冬阿膠以補其本,土以統血,參甘以補其虛,丹皮以去標熱。然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姜半以正脾氣。名曰溫經湯,治其本也!庇仍跊芤嗟溃骸按藶轲鲅骼,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顯然,下利是標,瘀血是本,投溫經湯以標本兼顧。
“病屬帶下”不能否認是“下利”
“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贝恕皫箩t”之“帶下”即婦科,與此“病屬帶下”之“帶下”同義。由于妊娠病及產后病均可見下利癥,故婦人雜病出現下利也就不足為怪,順理成章了。
《金匱要略》其他雜病亦可兼見下利癥
1.虛勞病兼見下利癥 如《血痹虛勞病》篇第八條、第11條等。
2.腹滿病兼見下利癥 如《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第七條。
3.宿食病兼見下利癥 如同篇第23條的“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宿食病多見大便不通,但有時也兼見下利癥。一燥化太過,一傳導太過使然。
4.五臟風寒病兼見下利癥 如《五臟風寒積聚病》篇第18條、第19條等。
5.痰飲病兼見下利癥 如《痰飲病》篇第18條。
6.水氣病兼見下利癥 如《水氣病》篇第14條、第19條等。
7.黃疸病兼見下利癥 如《黃疸病》篇第14條。
8.嘔吐病兼見下利癥 如《嘔吐噦下利病》篇第11條。
由上觀之,婦人雜病兼見下利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諸病源候論》、《張氏醫通》關乎婦人下利的記載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二·婦人妊娠病諸候下》即有“妊娠下利候”、“妊娠滯利候”等記載。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四·婦人產后病諸候下》即有“產后利候”、“產后虛冷洞利候”、“產后滯利候”、“產后冷熱利候”、“產后寒熱利候”及“產后赤利候”等記載。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婦人雜病諸候》有“下利候”、“帶利候”及“血利候”等記載。
《張氏醫通·卷十·婦人門上·經候》有“泄瀉”的表述:“經行時先泄瀉者,此脾虛也。脾統血而惡濕,經水將動,脾血先注血海,然后下流為經,脾血既虧,不能運行其濕,所以必先作瀉。”
因此,無論是妊娠、產后,還是平素月經不調,俱可見下利癥。尤其是張氏醫通的上述論述揭示了為什么血病能致下利癥的機理。只不過是張氏所論泄瀉乃血虛所致,而《金匱要略》溫經湯所主下利為血淤所致而已。
不可忽視的溫經湯的方后語
溫經湯方后道:“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憋@然,溫經湯除主治下利而外,尚可主治婦人少腹寒所致“久不受胎”癥、崩癥、月經過多癥及月經后期癥。如若溫經湯本身即是治崩漏的,那“兼取崩中去血”豈非成了蛇足之言?
- 相關文章
-
溫經湯“下利”辨析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