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中醫須保持其獨立性第 5 頁
用物質科學研究生命出現危機
藥理學,直接打擊敵人的方法,禁不起時間的考驗。從上世紀30年代發現磺胺以來,人類不斷發現并生產了大量的抗生素。這些抗生素以其顯著的對抗傳染病病因的效果,在醫學舞臺上輝煌了一段時間。但很快細菌、病毒就對這些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大量抗生素被淘汰。醫學界又不斷研究出新的抗生素以對付這些耐藥的細菌、病毒。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細菌、病毒的變異比研制新藥的速度還要快。這就造成了大量藥物不斷被淘汰,迫使醫學不斷研究新的藥物。有些藥花費近10億美元,經歷10年的時間研究出來,應用一段時間后,很快就被淘汰了。這就造成了醫療費用的上漲。同時針對病因的治療還加速病原體的變異而制造了新的病原體。如瘧疾原來用奎寧治療效果很好,但很快就出現了耐奎寧的瘧原蟲。醫學界又研究出青蒿素來對抗耐奎寧的瘧原蟲,效果很好,但現在又出現了耐青蒿素的瘧原蟲。這種耐青蒿素的瘧原蟲就是針對病因的治療所制造出來的新的病原體。 另外,即使病原體對抗生素敏感,也不一定能治好疾病。如艾滋病患者最后都死于細菌的感染,而所感染的細菌都是常在菌群。
種種現象說明,針對病因的治療出現了危機。西醫幾十年來也發現了用物質科學研究生命,是個誤區。我們現代受的教育都是物質科學的教育,是唯物論的知識論。
中醫“能治好病”的根本原因
1953年,我看了前蘇聯達維多夫斯基的《傳染病病理學》,他說:“傳染病病理學的發展,不在于去發現更多的病原體,而是就已知的,甚至更少的病原體,生命有機體對它的典型性反應。”這句話非常高明,強調機體、生命。后來因出現了環境污染性疾病,日本和田攻《公害引起的疾病》是這樣定義疾病的:“疾病是對環境變化這個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和適應的過程。”這些表述都進入了生命的層次。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