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中醫須保持其獨立性第 10 頁
中醫學的本質是創生性實踐的生生之道:其一,前體組合,聚毒藥以供醫事。其二,間接動員,依靠界面全息效應。其三,疏其血氣,“治病之道,順而已矣”,是扶其“正祛邪”之勢而利導之。勿違時,時不可違。其四,網絡調節,“治病之道,氣內為寶”,是助其自組演化調節能力。無代化,化不可代。生生之道之所以是創生性實踐,在于充分尊重和依靠人體自身“神氣應乎中”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并依此內在動力學根據,作為識別選擇乃至轉化利用生生之具的價值標準,并使之通變合和地對人的生生之氣的神氣應乎中地加以提高,促成轉化。
這樣,生生之道的創生性實踐出現了增益性效應:1.努力發掘和加以提高的楔入效應;2.生生之具的通變合和的加和效應;3.天人合德的生生之效的溢出效應。這是一種人本主義意向性思維,向前、向上、向內致思方向的創生性實踐優勢。這是對人的生生之氣的自組演化調節功能目標動力學,努力發掘和加以提高的人類健康生態醫學。生態如何理解?中華文明強調“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不僅人類要生存,細菌、病毒也得生存,想把身體內的細菌、侵入到細胞內的病毒消滅掉是不可能的。
醫學危機、醫療改革中,中醫該怎么做?2009年,醫學哲學界開了一次醫學整合的會議。我贊成中西醫結合。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要進行“發皇古義,融匯新知”的實踐。可現在不是“融匯新知”,而是陷入到“新知”里了。這幾年我給清華博士生講課,題目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醫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現代的研究成果,都要為我所用,而不是用來改造自我。
(本文由李海玉、劉理想、張衛根據陸廣莘2013年12月27日在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專題講習班上的講話整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