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魂在《黃帝內經》中第 2 頁
陰陽五行在夏代以前已成為重要準則,早期的許多文獻可以互相映證。如《尚書·洪范》講“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尚書·甘誓》記載了夏啟討伐有扈氏的一篇檄文,列舉有扈氏的第一條罪名就是“威侮五行”。夏代將“五行”(所講“五行”包涵了“陰陽”)作為九條建國大綱的第一綱,強化了陰陽五行的文化核心地位。在此文化背景下圍繞五行而形成五時、五方、五色、五味、五星、五音、五谷、五官、五志、五德等概念順理成章,構建以五藏為中心的醫學理論體系也就不難理解。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謂“中國自西周以前,本為陰陽五行之世界”,其說可信。故陰陽五行決不如某些國學權威所講是春秋戰國時期才形成的思想。中華民族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也應該是在黃帝時代而不是“春秋、秦漢”時期。
明確了陰陽五行學說產生的時間,才能討論《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問題。現在的教科書認為,《黃帝內經》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的著作。至于書名為什么冠以“黃帝”兩字,教科書往往引《淮南子·修務訓》“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之論,判為托名之作。其實,《黃帝內經》的書名首見于《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依據的是劉向父子等編著的《七略》,《黃帝內經》是劉向等分類匯編醫經類文獻資料后形成的一部書,其書名也是他們整理圖書時所題。《漢書》云:“劉向司籍,九流以別”,劉向父子整理圖書做的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工作,大概不會有需要“托名”的動機。《黃帝內經》的命名,是標示該書匯編的內容在學術上屬于“黃帝之道”。《漢書·藝文志》上另有一部《黃帝泰素》的著作,書目下有劉向《別錄》的注文:“或言韓諸公孫之所作也,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也。”《黃帝內經》恰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理論基礎上的醫學著作,冠以“黃帝”之名是從學術思想上的判別。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