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廣:六大戰略復興中醫藥(上)第 9 頁
經濟戰略特性和戰略價值的分析表明:對國民經濟整體而言,中醫藥是一個既有開源之功、又有節流之效的領域;對國際醫藥經濟領域的競爭而言,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文化戰略
中醫藥既有科學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
前些年有關中醫藥的爭議有一現象頗為值得深思:以中醫藥是文化而不是所謂“科學”為依據,個別人主張將中醫藥從國家醫藥衛生體系中開除出去,甚至狂妄聲稱要廢除中醫藥。而一部分認可中醫藥的人士也對把中醫藥說成文化耿耿于懷,認為此說貶低了中醫藥價值和地位,應該強調中醫藥的科學性。雖然在此不宜對文化和科學的合理定義做深入探討,但有一點必須強調:無論科學還是文化,都只是人類認識、應對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兩者間絕無高下對錯之分。筆者曾提出:如將政治比喻成把握社會總體的方向舵,經濟就是發動機,而科學和文化則是雙翼。科學側重于物質領域,而文化側重精神領域,一旦兩翼失衡必然導致重大社會問題產生。
對于醫學,國內外有識之士都已提出:因其行為主體與客體都是人類,而人類是應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的定義結合起來認識的高等生物,因此醫學應該屬于跨接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第三類科學。同理,中醫藥體系既有科學屬性又有文化屬性。言其科學,因其揭示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規律,并建立了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和有效的應對方法技能體系;而言其文化,則是因其完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存活于炎黃子孫世代相襲的生活方式與行為規范當中,帶有鮮明的人文特色。
我國哲學界有學者提出:非但是“醫易同源”,中醫藥與儒、釋、道都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同時又有其綜合性、獨立性的一面。準確講,中國哲學應是儒、釋、道、醫“四柱鼎立”的集大成者。從中醫藥的知識理論到方法技能再到物質手段,內涵和外延都廣泛涉及到諸多精神要素和物質要素,從五千年前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深刻影響了我國民眾的信念習俗,很大程度上轉變為日常行為的規律和規范。從這個角度看,中醫藥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各項成就中歷史最悠久、系統最完整、應用最普及的。沒有中醫藥的復興就不可能有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而沒有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