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廣:六大戰略復興中醫藥(上)第 7 頁
中醫藥是我國典型民族傳統產業,產業形態完整,對三農經濟、邊遠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拉動明顯,且有國際發展前景
認定中醫藥是民族傳統產業的典型,不僅因其歷史悠久、應用普及,具有鮮明人文地域特征,更是因其具備跨接三大產業、多個行業的完整產業鏈,產業的結構豐富、分布廣泛、關聯緊密、形態齊全。
僅從第一產業的中藥材野生采集和人工種植來看,全國公認道地藥材品種至少有200余種,十幾個主產區基本覆蓋所有省級行政區劃。此外,各省、市的區域性道地藥材更多不勝數。以開展中醫藥工作頗具特色的山西運城為例,調查核實的常用地產植物、動物和礦物中藥就有557種之多,其中地黃等還出口他國。種植中藥材40萬畝,年產值近4億元,對當地經濟有較明顯拉動作用。全國多數省份,尤其是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都有用中藥材種植和粗加工帶動三農經濟發展的實例。在第二產業內,不但有聞名遐邇的百年老店,還有改革開放后創辦的大批中藥加工企業,其中不乏獨具地區和民族特色的廠家。近年來藏藥、蒙藥和苗藥等兄弟民族傳統醫藥使用范圍的擴大就與中藥加工制造業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彰顯了中醫藥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至于在第三產業,從藥材藥品流通到醫療保健服務再到教育科研文化等等領域,中醫藥相關機構更如滿天繁星。雖然統計部門從未發布過三大產業內與中醫藥相關的就業人數,但粗略估計應在1000萬左右,受益人口可能有3000萬之眾。
而今,放眼國內,從平面到立體,幾乎所有媒體都“傍上了”中醫藥,涉及內容由表及里、無所不包;中藥產業產值2011年達到4178億元,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年均22%的增速,到2015年很有可能達到6000億元;中醫院診療人次從進入新世紀以來也以年均約10%的速度增長;不但直接服務于民眾身心健康的中醫藥需求明顯旺盛,對食品安全具有明顯效果的農用傳統中醫藥(中獸醫藥等)也呼聲漸高;尤為可喜的是,在甘肅,人們看到中醫藥院校招生久違了數十年的紅火局面重現:非但錄取分數線達到了文科第一、理科第二,且所錄取學子都是第一志愿報考者。中醫藥“長征接力有來人”的新時期可持續發展曙光在前。眺望寰宇,盡管路途依然遙遠而艱辛,但“中醫藥走向世界”正在邁開堅定扎實的步伐,中醫藥服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越是發達國家的民眾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越高,從針灸合法化到中醫藥合法化的方向漸趨明朗;可以斷定,這般萬千氣象必將孕育出中醫藥產業經濟在國內外發展的更大更好機遇。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