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廣:六大戰略復興中醫藥(上)第 8 頁
中醫藥是我國在全球醫藥經濟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其他經濟領域一樣,當今醫藥經濟領域同樣存在全球化現象,“科學無國界、利益有主體”。在關于中醫藥“科學”和“文化”屬性的爭議背后,是醫藥領域國家間、企業間的經濟利益角逐。正因為中醫藥和西醫藥是從哲學基點、方法論到直接目標和手段都有明顯區別甚至某種程度上對立的不同體系,因此,在滿足疾患防治需求時就可能形成可選擇、可替代關系,進而衍生出相互競爭的關系。
事實上,暫不論文化多樣性和科學民主性的必要,僅從現實情況來看,哪怕是極其直觀、感性的藝術領域,真正“中西會通”的人也是鳳毛麟角。更何況事關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要務,在各自都是復雜深邃且尚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兩個體系面前,輕率主張從理論研究到臨床實踐全面推行以融合為實質的“中西結合”,極有可能產生三重危害:對國家,消解了因有傳統中醫藥的特色優勢而在世界醫藥經濟領域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對行業,自慚形穢,妄自菲薄,在西方醫藥界已開始認識自身局限,試圖通過向傳統醫藥和其他民族醫藥學習,尋求出路的關鍵轉折時刻,特別是在黨中央、國務院明確重申“中西醫并重”、“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大政方針的大好形勢下,“事與愿違”地走偏、走錯方向、痛失百年不遇的復興發展時機;對從業者,特別是中青年,把絕大多數人奮斗一生都難以實現的一種愿望和可能當作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和目標,在中西之間“心掛兩頭、躑躅彷徨”,貽誤了有利于“術有專攻”、“業精于勤”的大好青春年華。
必須高度警覺的是:一方面,當前我國優秀中醫人才和優質中藥資源都處于緊缺狀態,而海量優質中藥材被作為植物化學藥“提取物”的原料,產品廉價出口,加工附加價值嚴重流失;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化學合成藥物、生物制劑和復雜醫療設備器械里,合資和外資企業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銷售額已遠遠超過了半數。如此局面,不容輕描淡寫,更不容視若無睹。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切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方針政策,以“先治療、后滋補”、“先國內、后國外”為序,把扶持中醫藥特色的推廣、促進中醫藥優勢的發揮作為中醫藥工作中心內容和緊迫任務,認真解決中醫藥機構“不姓中”問題,在做好公益性公共衛生醫藥服務的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從一、二、三產和各相關行業全面推動中醫藥產業經濟發展,不斷增強我國在國內、國際兩個醫藥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