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八大關系第 3 頁
這些論點如果從純方法學理論角度上去看有些提法也許并沒有錯,但是如果深入到中西醫學的臨床實踐之中,我們就會感到這些提法是難以令人茍同的。其片面性、局限性及嚴重的認識誤區是顯而易見的,這也使我們真切地認識到中西醫特別是中醫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醫學,沒有長期的臨床實踐在當前甚至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專業研究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其科學全貌,更別說從總體上去進行判斷。
翻開中西醫發展的歷史,走進中西醫的醫療實踐,我們會看到中醫和西醫都是在人類同疾病斗爭的實踐中產生的,中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對疾病防治的總體理念,連許多具體的診療思路和方法都是相近的、相同的。在中西醫學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解剖學概念、器官概念、數量概念、疾病防控概念等最基本的醫學元素,中醫望聞問切、西醫視觸叩聽更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中西醫都是“斗病”之學,病去人才能“和”,因此也都是“和人”之道。
中西醫對許多疾病的認識都具有很強的對應性,如消渴與糖尿病,胸痹與冠心病,腹水與臌脹,哮喘與喘息性支氣管炎,腹瀉與腸炎,痢疾與菌痢等等。無論對發病學規律的認識和診療方法的實施都有著廣泛的趨同性,如中醫清除濕熱毒邪,西醫消滅病毒細菌;中醫止痛用緩急法,西醫止痛用解痙藥;西醫治腸炎,中醫止腹瀉;西醫抗凝溶栓,中醫活血通絡。這些看似不同的治療方法和途徑,卻可能會有大致相同的效果體現,說明其背后的醫理、藥理等療效學基礎可能也是大致趨同的。
中醫和西醫是我國醫學科學戰線上的同盟軍,中西醫針對著相同的客體和目標承擔共同的使命,在科學陣營中二者有著最為親近的學術親緣關系。中西醫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聯合勝于單用,互補勝于競爭已被我國幾十年來的醫療實踐所證實。特別是當前疾病譜發生變化、生活方式病日漸增多、亞健康狀態普遍存在、重大傳染病防控任務艱巨等現實都需要中西醫緊密合作,取長補短,補充完善,而不是互相對立和排斥,從而更好地共同應對21世紀的醫學挑戰,使中醫和西醫在聯合中共同完善,在交融中各放異彩。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