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竅鎮痛湯治療偏頭痛60例臨床觀察
【關鍵詞】 偏頭痛;中藥治療;湯劑
頭痛是神經內科臨床常見病,其中以偏頭痛、緊張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神經性頭痛最為多見,并且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偏頭痛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2006-02—2007-02,筆者自擬通竅鎮痛湯治療偏頭痛60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為本院神經內科門診患者。女42例,占70%;男18例,占30%。年齡<50歲40例,占66.7%;>50歲20例,占33.3%;平均(41.14±13.86)歲。病程<5年25例,占41.7%;5~20年18例,占30%;>20年17例,占11.7%。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確診。頭痛程度分3級。輕度:頭痛較輕,可以忍受;中度:頭痛較重,有痛苦面容,但不影響工作,也不影響活動;重度:頭痛重,難以忍受,不能正常工作[2]。
1.3 治療方法 予通竅鎮痛湯。藥物組成:紫河車(沖服)3 g,紅參(研末沖服)3 g,制何首烏12 g,炒白蒺藜12 g,天麻12 g,甘草6 g,荊芥穗6 g,細辛3 g,辛夷6 g,防風6 g,白附子6 g,石膏20 g,全蝎6 g,蜈蚣2條,白僵蠶6 g,川芎10 g,地龍10 g,制天南星6 g,鉤藤10 g,制川烏頭2 g,制草烏頭2 g,白芷10 g,蒼耳子6 g,蒼術6 g,制乳香6 g,制沒藥6 g。厥陰頭痛加藁本;陽明頭痛重用白芷;少陽頭痛重用川芎,加柴胡10 g;太陽頭痛加葛根;肝陽偏亢加羚羊粉(沖服)1 g,重用鉤藤。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茶水、蜜水調服)。
1.4 療程及其他 2周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治療頭痛的藥物及止痛鎮痛劑。
1.5 療效標準[2] 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能正常工作學習;顯效:頭痛程度減輕2級,伴隨癥狀減輕,或頭痛發作次數減少2/3以上,或疼痛持續時間縮短2/3以上;有效:頭痛程度減輕1級,或發作間隔時間延長,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1/3者;無效:頭痛及伴隨癥狀無明顯變化。
2 結果
本組60例,治愈42例,占70%;顯效13例,占21.7%;無效5例,占8.3%;總有效率91.7%。
3 討論
偏頭痛為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繁多,多屬功能性頭痛,臨床常找不到確切病因,常由勞累、緊張等因素誘發或加重,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甚者持續數年,或抱病終生。
中醫學認為頭為元神之府,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又為髓海所在之處。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若六淫之邪,上犯巔頂,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致頭痛。其病性為本虛標實,內有伏邪,遇外邪誘發,其病機與風、火、痰、瘀諸因素有關。治宜調補肝腎,驅邪定痛。予通竅鎮痛湯治之。方中以紫河車、紅參、制何首烏、白蒺藜滋肝腎,益經血,扶正托邪于外;小量制川烏頭、制草烏頭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表里內外,破沉寒痼冷,驅伏邪外透;川芎、白芷、荊芥穗、防風、辛夷、蒼耳子、蒼術芳香透竅,辛散開表,疏風燥濕,開門逐盜;天麻、制天南星、白附子化痰定風;石膏甘寒清熱,兼制辛熱、燥烈諸品;制乳香、制沒藥化瘀定痛;全蝎、蜈蚣、白僵蠶、地龍諸藥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白芷自古被稱為“植物麝香”,芳香濃烈,善通諸竅,與上至巔頂、下至血海,無處不至的血中氣藥川芎相伍,可引用諸藥上達巔頂,直入腦竅,破邪之巢穴。諸藥相伍,對風、寒、濕、痰、火、瘀多種病邪所致的偏頭痛,皆有扶正祛邪、透發定痛之效,可收補肝腎、益精血、祛邪定痛之功,療效卓著。
【參考文獻】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105-10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63.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