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外剝內扎加括約肌側切術治療環狀混合痔246例
【關鍵詞】 痔;外科學
2002—2006年,我們采用分段外剝內扎加肛門內括約肌側切治療Ⅲ、Ⅳ期環狀混合痔24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46例均為本院普外科住院患者,男136例,女110例;年齡18~81歲,平均55歲。根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肛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1],均為Ⅲ、Ⅳ期環狀混合痔,有46例為嵌頓性。
1.2 手術方法 患者左側臥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門,常規消毒,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或骶管麻醉。根據環狀痔大小可按截石位1、3、5、7、11點處分段,盡量減少肛管皮膚的損傷,在外痔兩側做“V”字形切口,切開皮膚,在痔下靜脈叢括約肌之間剝離至齒狀線附近,彎鉗在內痔痔核底部鉗夾,10號線或7號線縫扎3道。修整外口邊緣,充分引流。于切口處以蚊式鉗將內括約肌挑出,切斷,并三指擴肛3 min,術畢,肛內置入凡士林紗布覆蓋傷口,塔形紗布壓迫傷口[1]。
術后可適當予以抗生素及止痛藥物,當日控制大便,此后每日大便1次,便后以中藥(瓦松、馬齒莧、甘草各15 g,五倍子、川椒、防風、蒼術、枳殼、側柏葉、蔥白各9 g,樸硝1 g)[2]熏洗10~15 min,生肌玉紅膏[2]傷口換藥。
2 結果
246例全部治愈。創面于術后14~30日愈合,隨診2個月~2年,未發生肛門失禁、肛門狹窄。
3 討論
治療環狀混合痔手術方法較多,關鍵在于既能一次切除干凈,又盡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肛門局部切口多,損傷大,術后疼痛、肛緣水腫、肛門失禁、肛門狹窄是最主要且多見的并發癥,采用外剝內扎加內括約肌側切術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肛管的壓力,同時通過解決內括約肌的痙攣而減輕疼痛,擴大肛管周徑,使肛門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礙改善而減輕水腫,降低術后大便時疼痛。術中注意保護肛管功能,該手術術式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一較理想的手術方式,但因創面暴露愈合較慢,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東銘.大腸肛門局部解剖與手術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1-105.
[2] 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519,509.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