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散外敷治療手術后切口紅腫疼痛30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手術后并發癥;中藥外敷;散劑
手術后切口愈合欠佳,紅、腫、熱、痛為臨床常見現象,如處理不及時可導致切口感染化膿甚至破潰。2007-07—2007-11,我們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芙蓉散外敷治療手術后切口紅腫疼痛30例,并與常規治療合酒精紗布濕敷治療30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天津市南開醫院外一科手術后切口出現紅腫疼痛,且尚未化膿的住院患者,均無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等對切口愈合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1±7.6)歲;其中膽囊切除術15例,闌尾切除術7例,膽囊切除加膽管探查取石術5例,膽腸吻合術3例。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9±8.7)歲,其中膽囊切除術13例,闌尾切除術8例,膽囊切除加膽管探查取石術6例,膽腸吻合術2例,小腸部分切除術1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予常規抗炎、活血、止痛輸液治療,同時對照組用酒精紗布濕敷切口,每日1次;治療組予芙蓉散(藥物組成:芙蓉葉80 g,大黃80 g,黃芩60 g,澤蘭80 g,黃柏80 g,冰片2 g,黃連70 g。上藥共研為末)外敷。外敷方法:用黃酒將適量芙蓉散調成糊狀,敷于切口,每日1次。
1.3 療程 2組均4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1] 治愈:局部癥狀消失,紅腫消散;好轉:局部癥狀減輕或基本消退,紅腫未完全消散;無效:局部癥狀加重,紅腫范圍增大或化膿。
2 結果
治療組30例,治愈25例,占83.3%;好轉4例,占13.3%;無效1例,占3.3%;總有效率96.7%。對照組30例,治愈18例,占60%;好轉8例,占26.7%;無效4例,占13.3%;總有效率86.7%。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術后切口出現紅腫疼痛屬中醫學瘡瘍范疇。瘡瘍是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的總稱,是中醫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類病證,手術后易并發。瘡瘍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來傷害等)和內傷(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房室損傷等)兩大類。外科手術中手術刀的使用,尤其是電刀的普遍應用,更容易引起術后局部氣血凝滯,營衛不和,經絡阻塞,瘀而化熱,出現紅腫疼痛,分析其原因,當屬于瘡瘍致病因素中的外來傷害。芙蓉散方中芙蓉葉涼血止痛,解毒消腫;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澤蘭活血化瘀;冰片清熱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解毒、活血化瘀消腫之功。本觀察結果表明,在抗炎、活血、止痛等常規治療同時,用芙蓉散外敷對術后切口紅腫疼痛具有明顯的療效,不僅減少了患者痛苦,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1-43.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