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者應是引導者與激勵者第 5 頁
引導思維發散,激發創新能力
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共同關心的就是就業問題。在筆者看來,對于中醫學的學生來說,就業應該來說不成問題。因為中醫中藥具有獨特的知識體系,具有豐富的學科內涵,還具有巨大的產業潛能,使得我國中醫藥形成了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大發展方向,為中醫藥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這些發展方向中,中醫藥的產業化可以說標志了學科的知識產物服務于人的最大限度,是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高級形式,更代表著中醫藥創新發展的現實意義。
想讓中醫學子們今后能夠在中醫的產業化發展中有所作為,讓中醫傳人在中醫藥創新的歷程中具備其他行業難以比擬的競爭力,就需要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視野、思維能力的拓展與鍛煉,正如人常言道“思路決定出路”。作為中醫藥高等教育機構,我們在傳授專業知識應該學會“點到為止”,“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探尋真理、汲取更多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科理論比起來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們治學方法、思維能力,從而更有利于讓學生形成獨特的學術觀點;中醫藥教育的園地,不應僅僅以醫學家作為學界楷模,還可以通過對中醫藥領域的教育家、思想家乃至實業家的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學生們的見習和實習體驗也可以由醫院、學校擴展到媒體、企業等領域。凡此種種,皆有益于中醫藥學生思維和能力的鍛煉,可以使他們最終能夠在更為廣闊的天地翱翔,也讓中醫藥未來之發展更為多姿多彩,最終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
總之,中醫藥高校作為中醫教育的主體,在中醫藥教育領域中扮演的應當是助推角色、引導角色、激勵角色,而不是灌輸、主導或強迫。憶及教育界的眾位前輩:蔡元培,開啟北大百年自由學術之風尚;張伯苓,造就南開學校精英人才培養之盛舉;梅貽琦“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筆者深感中醫藥高等教育,亦應用豐富多彩的方法、自由獨立的學風、公允客觀的特點感染中醫傳人,最終為祖國的醫藥事業開拓一個燦爛明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