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者應是引導者與激勵者第 2 頁
在筆者看來:任何學科在研究過程中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然而方法對于現實來講始終是受到局限的,科研的手段和水平為時代和技術所限制。比如現代醫學,當我們生物醫學發展到細胞水平的時候,我們知道了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基于此產生了一些對疾病的認識;而當醫學進步到基因水平的時候,我們又知道了人的生理由基因決定,基于此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并對細胞水平的認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因為科研的發現始終局限于科技水平,因此一時一地盲目武斷地對某件事物的是非下結論是不科學、不客觀的,F如今,科學不能解決、解釋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中醫中藥。筆者認為,育人要以科學精神大于科研方法——對待學科知識上,講究實事求是,摒棄主觀臆測,通過對實際現象不斷的鉆研尋求真理,而不要拘泥于方法不通便妄斷對錯。中醫藥的高等教育尤其應當重視科學精神的培育,讓學生在中醫中藥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尋求學科真理,而不要桎梏于單純的科研之中。
授人以漁,知行合一
眾所周知,中醫教育過程十分注重經驗的傳授,因此我們強調中醫學生的培養要讀經典,跟名師,早臨床、多臨床、反反復復臨床。筆者據此總結經驗,認為教育應當注重兩點:授人以漁,知行合一。
在中醫藥傳統的經驗學習中避免不了記誦經典、跟師抄方的過程。而在經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大量的醫案驗方;跟師的過程中也會學到老師諸多的專病專方。但是中醫是一門很靈活的醫學,中醫學的醫案充滿個性卻也有普遍意義,但絕不是要求學生“依葫蘆畫瓢”!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不是背得滾瓜爛熟就可以直接應用,應當通過對六經辨證的記誦理解,學習先賢張仲景診治病患的思維方法。同樣的道理,在講授經典的課程中以及師帶徒的過程中,教育者所要傳達的也應當是醫案、驗方中體現出來的名醫名師的思辨過程、思維方式,學生掌握了這些才是學到了中醫的精髓、才是學會了運用中醫的真正方法!笆谥詽O”方能避免學生“刻舟求劍”于教條之中。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