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本科教育存在6大問題(上)第 3 頁
未能培養扎實的辨證論治思維
每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從經驗到技術,最后才到理論,而理論也可以回過頭來指導技術。大學跟職業訓練、中專教育,甚或中學教育的主要分別,是大學不單只是傳授經驗、技術,而更重要的是著重科學理論思維的訓練。實際上,理論跟技術在學習上應該是并重的,不應把它們割裂開來。
中醫學的寶貴,在于其辨證論治之思維,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在。中醫的臨床療效,跟中醫的辨證論治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兩者差不多可以劃上等號。但現代的中醫水平不斷下降,只有極少數畢業生能運用中醫為主的方法治病,這明顯地反映出中醫學生辨證論治水平下降的問題。
由于中醫教育方法欠佳,未能培養出中醫基礎扎實的學生,更難培養出學生的辨證論治思維。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是跟臨床不能分開的,而中醫本科的課程編排,把理論跟實踐割裂開來,形成現在“三段式”的教學模式。即基礎課、臨床課和臨床實習,雖然其中的臨床課好像是兩者的橋梁,但實際上也是紙上談兵,理論跟實踐難以匯通。從前的師承教育是不同的,學生一開始就接觸臨床,在實踐中體會理論,在理論中提煉實踐,因此便很容易學習到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
雖然中醫本科教育5年的學習過程中,有約4年的時間是放在理論學習上,但這些“理論”的學習不等于是在學習中醫的“理論”。筆者認為,由于中醫教材編寫等問題,學生所學到的只是中醫的經驗、技術部分,而真正的中醫理論部分(如四大經典)卻又學得少之又少,這樣一來,把中醫最寶貴的部分丟掉了。
自古醫分三等:經驗之醫、辨證論治之醫和陰陽會通之醫。雖然只是用經驗來行醫的人也可以說是中醫,但恐怕中醫高等教育的目標并非如此。要成為一個辨證論治之醫,甚或更高層次的陰陽會通之醫,都應該從學習中醫理論入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