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本科教育存在6大問題(上)
李宇銘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要發展,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中醫教育的成與敗,關乎到中醫的存亡興衰。因此,發展中醫應該從高等教育中的本科課程入手,了解問題狀況,究其成因,采取有效的改進方法。筆者根據親身感受及觀察,并參考近代討論中醫課程改革的文獻資料后作出整理,總結出中醫本科課程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對中醫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培養目標定位有誤
中醫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系統掌握中醫理論和醫療技術,并具有現代醫學知識的高級中醫師或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級中醫人才。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醫、教、研兼顧,中西醫并舉”。而實際上,若同時兼顧,面面俱到,培養的學生則只能是“消化不良”,中醫不精、西醫不通,使高等教育理想化和模式化。更有甚者,脫離實際地把目標定為培養中醫藥教育與研究領域的領導型人才。
反觀大部分歐美國家,把醫學本科教育目標定為培養“準”醫生,培養學生在畢業后接受專科培養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畢業后均須再經過2~5年的畢業后教育才能從事醫療實踐或教學、研究工作。一般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標,也不是培養科研型人才,而將科研培養的工作留到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中去。
而目前中醫院校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同時有臨床和科研能力,這是教育的理想化。怪不得近年不斷有人提出學生臨床水平下降、不會號脈,而且科研能力更是偏低的問題。
此類教育目標的誤區有很多。如中醫院校要培養出精通中西醫的人才。在西醫院校學習五六年時間,才能學到的一點東西,怎么能要求中醫學生兼顧?雖然有些中醫院校的目標是要培養略懂現代醫學,以中醫藥為主的人才,但在中西醫課程比例差不多達到1:1的情況下,學生如何深入研究中醫藥?
又如有院校要求學生懂得利用科學方法“融合”現代科技與中醫原理以防治疾病。但“中西醫結合”是什么?中西醫怎么結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沒有清晰的定義,結果大都是傾向于用西醫來驗證中醫。這讓學生何去何從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