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的歷史演變第 5 頁
5.宗景國醫專修社:1933年建立于溫州,創辦人南宗景,字振鏞,生于公元1904年,卒于1942年。家中世代業醫,在浙南一帶都有很大名氣。南宗景年輕時就讀于上海國醫學院,畢業后即返家鄉行醫,曾任永嘉中醫公會主席,學識淵博,兼通中西醫理,主張“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學校共招學生4期,每期數十人不等。南氏自編教材,畢業學生多為今浙南一帶中醫骨干。1936年,學校停辦,南氏先后被蘇州國醫專修學校與上海中國醫學院聘為教授。
6.寧波中醫專門學校:1936年建立于寧波,由寧波藥材行業捐資,吳涵秋會同莊云廬、鐘一桂創辦,吳涵秋任校長。吳氏字朝鐘,生于公元1900年,卒于1979年,年青時拜甬上名醫范文甫為師,受業八年,盡得心傳,且能中西合參,醫術精湛。教學以中醫經典為主要內容,并選講《醫宗必讀》、《辨證奇聞》等醫著。首批學員招有50多人。吳氏1942年遷居上海,曾先后在四明醫院、第十人民醫院、第十一人民醫院及上海中醫學院任職,并曾任曙光醫院院長。
7.吳興中醫補習班:1936年建立于吳興,由吳興國醫學會創辦,主持人宋鞠舫,名汝楨,字鞠舫,生于1892年,卒于1980年。宋氏畢業于湖州師范學校,后棄文學醫,師從傅稚云。宋氏熱心中醫事業,曾為反對國民黨政府取締中醫奔走呼吁,參加與組織請愿團。為振興中醫,他主辦吳興醫師公會,主編《吳興醫藥》,并開設施診所。為使中醫后繼有人,他舉辦了該補習班,且歷時20余年,親授弟子60余人。教員有吳衍升、張禹九等醫家。學制2年,教學內容選講中醫名著,并編有各家醫論等。還講授《古文觀止》等,其中《簡要診斷學》內容系統、提綱契領,既含基礎知識,又闡述基本技能,望、聞、問、切、舌、齒,論述全面,系我國早期中醫診斷講義中較佳者。該校后因日寇侵華停辦,抗戰勝利后續辦。解放后,宋氏被聘至浙江中醫研究所。
8.杭州中國醫學函授社:1947年建立于杭州,創辦人為何任教授。該校是我國較早的一個專門進行函授教育的中醫教育機構,共辦學8年,培養學生2000多人,當時在國內具有相當影響。學校辦學頗為規范,訂有“中國醫學函授社教學計劃”和“招生簡章”,并報市教育局批準備案,還在上海《新聞報》刊登招生消息。開辦初期何任先生既編講義又授課,還兼理許多社務。后授業學生漸多,逐聘請當時杭州市名中醫湯士彥等協助指導教學。所招學生分為高、中、初三個班級,教學程度不同,高級班以講授中醫經典為主,中級班講授臨床技術,初級班講授一般常識。學制一年,且十分靈活,學生可從初級班學到高級班,也可只學其中任何一個班次。學校自編講義與輔導材料。為使所編講義全面系統與內容豐富,在當時資料匱乏的環境下,何任先生不辭辛苦尋遍杭州書店與圖書館,陸續編成《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西醫病名對照和治療》等由淺入深具有現代概念的函授教材。學業有規定進度,分段布置作業。學期與年末均須考試,并須作論文兩篇,及格者方頒發畢業證書。可見其教學設置已相當接近現代的中醫函授教育。杭州解放后,何任被推選到市中醫協會兼職并任省衛生人員訓練所的中醫教師,又要門診、出診、終勞累致病。函授社不再招生,并逐步收縮,直至停辦。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