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的歷史演變
中醫是我國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它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傳承方式,大概有家傳,師帶徒,學堂,學校以及大學五種模式。
古老中醫教育模式——家傳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活和生產中發現了醫藥知識,并相應地產生了最原始的醫學教育形式:口傳心授。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和醫藥知識經驗的增多,口傳心授被家族和師徒相傳的中醫教育形式取代。南北朝時期著名醫家錢塘人(今杭州)徐之才,從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傳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個名醫,是我國中醫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傳式中醫教育的實例。中醫的家傳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一般由長者擔負教育責任以繼承家學。由于世代相傳的醫療經驗的積累,知識就比較專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醫專科和中醫世家,同時也造就了很多名醫。如浙江的歸安(今湖州一帶)凌氏針灸流傳十五代,寧波陸氏傷科與宋氏婦科、紹興錢氏女科、桐鄉陳木扇女科等等也相傳多代。浙江明代針灸學大家楊繼洲(巨洲人)和外科名醫陳司成(海寧人)、清代本草學大家趙學敏(杭州人)和傷寒學大家俞根初(紹興人)等都是名醫世家。他們所創制的行之有效的家傳醫療經驗與方藥,為中醫寶庫增添了光彩,家傳式的中醫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來。
傳統中醫教育模式——師帶徒
伴隨家傳式中醫教育出現的是名醫帶徒的師承教育。這種中醫教育形式越過了“醫術秘不外傳”的雷池,擴大了醫學流傳的范圍,有利于培養更多的醫家,適應了民眾防治疾病的需求。許多醫家在傳授時結合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見解發揮前人的學術,相繼各樹一幟,各成一說,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中醫流派,促進了醫學的爭論、交流與發展。比如浙江南宋時期仁和(今杭州)人稽清,擅長正骨術,因而名聲很大,時間一長人們反而忘記了他的名字,只知有位“稽接骨”。他先是在江浙一帶行醫,后來年紀大了,就在山陰(今紹興)定居。由于骨傷病人較多,他一個人忙不過來,家人又不在身邊,于是就招收了幾個學徒作幫手。這幾個學徒出師后又分別收門傳授稽清的骨傷科技術,就這樣師徒相授數十代,經歷了八百余年,至今在浙東一帶仍很有影響。因為骨傷病人不易行動,稽氏傳人大都經常主動去各地“巡醫”,方便患者就治。只是每逢農歷三、六、九、十三、十六、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才在紹興的診所接治病人,后來當地的老百姓就把稽氏傷科稱作“三六九傷科”。古代名醫在接收徒弟時都要經過十分精心的挑選,要求徒弟聰慧、勤奮、誠信,并且有良好的品德,而弟子為了尋求名師,更是不辭辛勞,遍地求訪。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