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的歷史演變第 4 頁
2.浙江中醫專門學校:1915年建立于杭州,由浙江藥業公司創辦,1917年起正式招生。首任校長傅嬾園,兼醫務主任。傅嬾園,字篦笙,山陰(今紹興)人。曾為清孝廉、睦州教諭。民國初,返故鄉行醫并帶徒,醫名很大。任該校校長期間親自授課,編撰講義有《眾難學講義》、《嬾園醫案》、《嬾園醫話錄》。繼任校長為范耀雯,專職教師有陳道隆、楊則民、何公旦、邢誦華、許勉齋等著名醫家。學制5年,分預科和本科。入學資歷必須是初中畢業。該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注重結合現代科學,除中醫基礎理論與臨癥各科外,還開有解剖、生理、醫學通論等西醫課和國文、倫理、理化及體育等課?荚囍贫葒栏瘢繉W期、學年末均有考試,且分甲、乙、丙、丁四等登記。畢業考試分為理論與實習兩個方面,后者還分成“處方實習”與“臨床見習”二步:先由教師提出病案,學生處方,如合格方能進入臨床見習,即直接面對患者處方?梢姡撔T谵k學的各方面都較嚴謹和正規,后亦因日寇侵華停辦,歷時21年,共招生20個班,畢業425人,其中徐究仁、俞修源、樓竹林、壽之愷、王治華、方祖琦、鄭惠中、王振乾、高德明等都是民國期間省內外頗有影響者。尤其是高德明,曾被民國政府聘為衛生部中央委員會委員、重慶中醫院副院長、《新中華醫藥雜志》主編。
3.溫州國醫國學社:1926年建立于溫州,創辦人池仲霖,字源瀚,又名虬,晚號蘇翁,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于1947年,曾為清孝廉,福建崇安、松溪等縣知事,晚年退身仕途,以醫為業。所辦學校,重視國學與中醫的密切關系,強調掌握“國學”是學中醫的基礎。學校學制3年,分住讀、走讀兩班,每班20人。上午授課,下午治療實習,晚上講授國學。課本采用《傷寒來蘇集》、《溫病條辨》、《世補齋醫書》等較通俗的中醫著作。1947年,因池氏逝世,學校停辦。
4.溫州國醫學校:1933年建立于溫州,創辦人為金慎之、潘澄濂。金慎之,原名志康,字任之,生于1887年,卒于1975年,曾在利濟醫院學堂深造,擅長內科,性格怪僻、為人不拘小節,時人稱為“金癲”,并以此稱呼聞名于浙南各地。學校學制四年,以講授中醫經典為主,并開有解剖、生理等課。共招4期學生,每期20余人。該校系金、潘等個人集資所辦,因經費不濟,于1937年停辦。金慎之于1956年服務于瑞安人民醫院,1959年調往溫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持中醫科。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