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卓越中醫師培養新模式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怎樣結合自身特點,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是擺在中醫藥高等院校面前的實際問題——
構建卓越中醫師培養新模式
——訪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潘華峰
本報記者 馬定科 通訊員 林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綱要提出要開展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如何根據綱要要求,努力構建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訪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潘華峰教授。
潘華峰說:“為貫徹綱要精神,教育部將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計劃,其中包括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與醫療體制改革時期,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卓越的中醫師,他們能夠在大醫院解決疑難病癥,或者能夠進社區、下農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表現卓越,成為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實行改革,推進卓越中醫師教育培養計劃
廣州中醫藥大學是新中國最早興辦的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綜合實力最強的中醫藥臨床服務與研究基地、最具影響力的中醫藥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基地。特別是該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高層次臨床應用型中醫人才(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行業內獨樹一幟。
潘華峰說,針對目前我國迫切需要應用型中醫人才的問題,按照教育部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該校將充分利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以及應用型中醫人才培養工作的良好基礎,進一步整合國內外生命科學、中醫藥學的綜合科技優勢,瞄準國際醫療前沿,實施卓越中醫師教育培養計劃,努力構建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創建一條現代中醫名醫成才的新途徑。
談起圍繞卓越中醫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改革事項,潘華峰成竹在胸,如數家珍:一是注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構建卓越中醫師“1+1+3”培養新模式;二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構建問題導向性學習(PBL)、案例式中醫臨床課程教學新體系;三是實施多途徑招生機制,打造高層次應用創新人才培養新平臺;四是創新學籍管理模式,構建學生與醫師身份相結合的管理新機制。
從“課堂到臨床”全方位教育改革
一是在學制設置上:建立碩博貫通五年新學制,實行“五年一貫、碩博連讀、整體優化、分段培養”方式。第二學年實施中期考核,保證優秀學生進入博士階段。中期考核未通過者,或自愿不轉入博士階段者,再用一年左右時間繼續完成碩士研究生階段其他學習與訓練,通過碩士論文答辯者,授予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未達到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要求者,發給結業證書。
二是在招生選拔上:建立多元化、多途徑、多層面招生選拔機制。建立優秀碩士生碩博連讀選拔、優秀七年制學生免試推薦攻讀博士、優秀本科生推薦免試進入碩博貫通學習等制度,逐步建立開放式的適應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招生遴選體系。
三是在培養模式上:學生入學后直接進入臨床醫學(中醫學)專業培養,不開展全脫產課程學習,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基礎訓練-專業強化-名師指導”三段一體式(“1+1+3”)培養新體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