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制促進名中醫培養
程兆盛 江西省衛生廳
中醫藥的發展離不開名中醫,而合理的機制是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名中醫培養形成機制是指能促進名中醫培養形成的重大制度、政策導向和保障。因此,應充分發揮各種合理機制對名中醫培養的促進作用。
學習培養機制
就是要建立名中醫學習培養的制度和政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中醫藥教育十分重視,政府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形成了大中專學歷教育,研究生教育,師承(帶徒弟)教育。20世紀90年代,又推出了高層次師承教育,研修提高,評選名中醫及近年來評選國醫大師等。尤其是高層次師承和研修提高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實,國家和省級管理部門還投入了大量經費,并給導師和師承研修人員相應的榮譽和待遇。
這一系列培養造就名中醫學習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蘊含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的良苦用心,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目前,重點要在高層次師承、研修培養、臨床研究生培養、學歷教育如何提高臨床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完善,推動和促進新一代名中醫盡快形成。
學術競爭機制
是要在中西醫學術競爭的現實中促進名中醫形成的機制。隨著現代西醫學的高度發達和普及,今天的中醫藥學面臨著劇烈的學術競爭,臨床陣地在逐漸縮小,療效在相對降低,許多中醫藥治療措施有被邊緣化的趨勢。這里有許多復雜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許多中醫師的臨床思維往往受西醫影響,一病當前,尤其是選用中醫藥效果不明顯時,首先想到的是西醫藥,不是從中醫藥辨證論治,從理法方藥上找原因,而是棄中求西。久之,中醫學術水平如何提高,臨床經驗如何積累,更談不上成為新一代的名中醫。
鑒于此,要制定制度,培養一大批鐵桿中醫,臨床中要以中醫藥為主來處理病證,除特殊應急情況,一般都要用中醫藥來救治和處理。在執業范圍上應限定以中醫藥為主,這樣更有利于加快培養和形成新一代名中醫。國家、省、市要重點地辦好一批以中醫藥為主體的骨干中醫醫院,這些骨干中醫醫院的人員配備、診療手段、學術發展都應以中醫藥為主體。
市場選擇機制
就是要引進市場機制來加快名中醫的形成。歷史上或當今知名度高的名老中醫,尤其是建國后的第一代名老中醫,年輕時都有過個體開業的經歷。個體開業,完全是在市場競爭中選擇生存的,沒有療效和名氣,病家就不選擇你,因此許多名老中醫都經歷過無情的市場競爭。他們白天看病,晚上讀書,隨時拜師求教,不斷提高療效和名氣。這種無情的市場選擇和淘汰雖然有極大的壓力,但也有利于形成名中醫。
當今的中醫人員,大多有固定單位,基本工資有保證,生存壓力不大,基本不存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故而沒有危機感。更沒有孟子講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經歷,缺乏鉆研進取的動力,久而久之就出現惰性。因此要制定有關政策,提倡鼓勵名中醫個體開業,開設以名中醫個人名字命名的名中醫工作室,允許多地點執業,允許名中醫業余時間在工作室或藥店坐堂執業,引進市場因素促進名中醫的形成。
分配激勵機制
就是在醫院診療中要充分鼓勵應用中醫藥,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來降低醫藥費用。在分配上要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向名中醫傾斜。當前的醫院收費是按項目進行的。在檢查、治療、用藥上往往從醫院效益上考慮,重復檢查、過度治療和用藥有時難以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負擔。
目前的機制,有效廉價的中醫藥優勢難以發揮。應逐步嘗試建立按病種收費的機制,鼓勵支持廣泛應用效好價廉的中醫藥,減輕患者重復檢查和過度治療的不合理負擔;醫保和新農合在報銷時也要鼓勵應用中醫藥。要提高名中醫的掛號診療費,在分配上要充分體現名中醫的勞務價值,大幅度提高名中醫的收入,激勵更多的中青年名中醫脫穎而出。
培養造就名中醫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充分發揮各種機制的保障促進作用,盡快形成新一代名中醫群體,擔當起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脊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