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跟師”不可或缺
曹東義 河北省中醫藥研究院
2008年10月13日,《健康報》刊登了衣曉峰一篇文章:《中醫師繼續教育得了“通病”》,其中對于“通病”的“病根”和“治療方法”提了一些看法,讀后深受啟發。
跟師學習是中醫學傳承了幾千年的成功經驗,也是非常成功的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當然,這是近代之前“學在民間”時發生的事情,自從廢科舉興學校之后,整個社會的“職業培訓”都由學校教育來完成,學歷教育為現代社會培育了大量有用人才。中醫的“學歷教育”曾經被北洋政府以種種理由拒絕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中醫教育漏列案”。為了爭取中醫辦學校,近代以來中醫界進行過不懈的努力,很多中醫前輩為此奮斗一生,直到建國之后的1956年,才正式成立了中醫的國辦教育學院,“中醫學歷教育”正式納入國家教育系列,其間奮斗的甘苦一言難盡,真可謂來之不易。
中醫的學歷教育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檢驗,成就巨大,其主要表現是中醫后繼的問題得以制度性地解決了。但是,中醫學歷教育存在的問題也是深刻的。如在現代教育體制下,進入中醫學院的學生,不一定是立志學習中醫的人。一些學生在進入中醫學院之前,對于中醫的了解可以說是很膚淺的,根本不知道將來要學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學好這門“十分陌生”的學科。很多人進入中醫學院,接觸到中醫課程的時候,很快就有不適應的感覺,甚至會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有的人甚至會退學、轉學。因此,鞏固專業思想是很多中醫學院開學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靠什么鞏固?只能靠中醫的良好療效,靠治病救人的“大醫精神”,而“拜師學習”我認為是一條捷徑。
另外,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學校里學的理論,必須到臨床上去驗證才能獲得更深的體會。例如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師徒傳承的鮮活、實用性,是書本上“明知識”所難以比擬的。尋找良師,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
如果能夠在學歷教育的過程之中,或者在學歷教育結束之后,拜師跟師,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發揮了中醫學歷教育的優勢,也充分吸收了中醫傳統跟師學習的長處,對于培養合格中醫人才,振興中醫學術、發展中醫事業,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