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計劃構建中醫人才培養模式
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在挖掘和整理傳統中醫教育以及借鑒高等西醫院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并不斷優化了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他們繼續開展了“高等中醫人才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的實驗工作——“精誠計劃”,成為教育部第一批批準立項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為高等中醫教育做出了貢獻。
何為“精誠計劃”?該校校長吳勉華介紹,“精誠計劃”中的“精誠”二字源自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名言“大醫精誠”,意在培養高尚品德與精湛醫術統一的中醫師,體現“仁德、仁術、仁人”的教育理念。吳勉華解釋,“仁德”就是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質。“仁術”就是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精湛的技能,擁有求真的科學精神和博愛的人文情懷。“仁人”即“人的全面發展”,它是“仁德”與“仁術”的高度統一,即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培養科學、人文與創新能力和諧統一的中醫接班人。“三仁”教育理念是在現代社會科技條件下,對“大醫精誠”思想的衍化與深化,是“精誠計劃”的理論先導。
該校高等教育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文庠教授告訴記者,“精誠計劃”設計理念并非是空中樓閣,它深深植根于實踐的基礎之上,特別在改革開放30年中,對中醫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不斷探索與實踐。
她說,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南京中醫藥大學構建了我國高等中醫教育初具系統的教材體系,先后編寫出版各類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共六類114種;創出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角色互換的“交替教學法”,相繼出臺了《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課程體系改革思路與規劃》等一系列文件,開辦了一系列試點班。
上世紀9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又進行了“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其培養方式就是“按類招生、分段教學、中后期分化”。與此同時,開設中醫基礎課程實驗,實驗中醫學從任選課發展到中醫專業的必修課;逐步強化模擬研究與教學,通過模擬診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推動了中醫臨床課的教學。
本世紀初至現在,學校進行了“精誠計劃”的反復論證,確定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基本框架和實施方案、按照統一部署,分步實施;分級管理,多方推進;集成資源,突出重點;選擇試點,引導帶動開始實施。自2008年起,從高考學生中隨機抽了40人作為試點班,探索新時期中醫拔尖人才成長規律,并爭取建成教育部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示范單位,輻射全國。
文庠認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施要符合中醫人才的成長規律。從準備到開始實施“精誠計劃”,該校便將目標牢牢鎖定在培養復合型中醫創新人才上。具體做法是突破原有中醫學課程劃分法,對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整合;突破中醫“三段式”教學運行方式,采用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臨床課程與臨床實習一體化、科室輪轉與名師傳承一體化的“三化式”教學運行方式;突破校內教學管理制度與機制,對試驗點實施“特區”管理,實現招生小班化、培養個性化、臨床跟師化、管理特區化,培養具備研究未來中醫學重大理論問題、跟蹤未來疾病譜變化、掌握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潛質的復合型中醫創新人才。
2008中醫一班的陳豪同學在主題班會感想中寫道:“精誠計劃”班是一個讓人向往的班級,這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培養模式以及強大的師資力量。“精誠”二字,是對我們的要求,也是對我們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多學習,多積累,多鍛煉,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和醫療技能。
“自己能成為精誠計劃班的一員,感到無比幸運和自豪。”陳麗婷同學認為,特別是學校量體裁衣為學生設計的課程,有豐富的中醫知識,有一定的西醫知識,既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還著重培養他們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陳麗婷感到有壓力,有動力,也有信心。
吳鑫同學說,為培養“精誠”人才,學校花費了不少心血,安排了優秀的教師群體,我們也感到了責任重大,所以要珍惜這寶貴的機會,努力學習,刻苦研究,開拓創新,為當一位名副其實的“精誠”大醫打好堅實的基礎。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