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醫藥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 徐超伍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藥行業必須加強自身建設,當務之急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新形勢的創新型人才。中醫藥創新型人才應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氣、樂于為中醫藥事業奮斗終生的信心和精神,具有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敏銳的專業洞察力,具有強烈的團結協作精神和踏實認真的工作作風,能用創新性思維創造性地解決中醫藥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問題。
健全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
結合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分析,完整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至少由三部分構成,即院校學歷或職業教育、在職培訓、師承教育培養。就創新型人才而言,院校教育在培養中醫藥情感、夯實現代科學基礎、塑造創新精神、形成高尚人生品格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在職培訓是創新型人才創造性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普通能力向特長轉化的“加油站”。而中醫藥的特殊性,就是基于辨證施治的很多個體化治療方法、藥物,也就是非常受老百姓歡迎的“絕招兒”,決定了師承教育培養在創新型人才成長中的特殊作用。因為中醫藥在古代、近代和現代都有精妙的醫療技術和治療藥物出現,它們不是高居學堂、書院,而是掌握在一批潛心于中醫學術的大醫手中,甚至散落于民間。于是,依靠一批專門人才挖掘和整理中醫藥精華便是中國醫藥界的一件大事。
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
院校教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目前,我國中醫藥院校教育存在諸多不足,正如有的專家指出,當今中國的大學最缺“三創”(即創意、創造、創業)。如果科研水平不高反映的是我們在培養人才“能創造”方面存在問題,那么,我們的大學在培養“有創意”和“善創業”人才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樣不容樂觀。“有創意”首先必須有思想、有主見、有批判和獨創精神,但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僅不利于“有創意”人才的培養,一定程度上還可能扼殺大學生有待開發的“創意”潛質。
培養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必須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首先要明確創新型人才的時代要求,合理確定這類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從而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其次要設計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絕不是以輸送普通勞動力為目的,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醫藥院校要在面向社會實際、強調學科交叉、重視能力培養、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團隊精神、訓練系統思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大做文章、做好文章。要改變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創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改革和完善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第三,中醫藥院校本身要具有創新型人才。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法國教育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決于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于教師。對照我國的大學,有學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少老師已經淪為教書匠,教學不是智慧的啟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識灌輸,機械性地記住結論。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我國中醫藥院校與一流大學的差距,是教師隊伍水平的差距,如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學科帶頭人缺乏,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有的中醫教師沒有臨床經驗,卻也堂而皇之地教學生怎樣望、聞、問、切,等等。明智的大學領導者,應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擺到學校發展戰略最重要的位置,集中優勢資源,創造各種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
營造創新型人才創業的良好氛圍
首先要積極搭建好創業平臺,為創新型中醫藥人才施展才干創造條件。要依托國家名老中醫師承、優秀中醫人才臨床研修等重大人才培養計劃,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心腦血管病、腫瘤等中醫藥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重點學科和防治艾滋病重點科研項目,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努力培養一批拔尖人才、頂尖級中醫大師和中藥科技領軍人物,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
其次要敢于大膽啟用中醫藥創新型人才。使用和評價實際上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型人才不斷成長的土壤。我們要善于在創新型人才特長的增長期和峰值期予以重用,還要善于在使用中開發他們的特長,促進其特長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要善于對創新型人才進行科學評價,即對這類中醫藥人才的德、能、勤、績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定。創新型人才不是普通從業人員,評價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揮。對創新型人才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勵,對暫時的失敗要給予充分理解和寬容,允許在創新工作中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要寬容他們的個性和不足,不要對他們求全責備,過于苛求,限制束縛他們的手腳,壓抑他們的創新激情和創新潛力。總之,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創新風險和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