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劑量比看經方應用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院
●對比各家經方和仲景原方的劑量,大多已經不是劑量比嚴格的仲景原方。以這樣的“經方”在臨床驗證仲景原方所治,去領會仲景原條文的精神,難免會有所偏頗。●嚴格講,劑量不準確的“經方”不能叫經方,經方中藥味相同而劑量不同的方劑很多,但仲景卻給出了不同的方名,說明一味藥劑量有變,“法”就變了。經方“經典”的魅力也許就在這細微的變化上。
●對于前人使用方劑的經驗,一定要參照使用時的時間、空間背景,盡量多地注意到使用時的細節,這樣學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神似”。
柴胡桂枝干姜湯見于《傷寒論》第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胡希恕用此方治療低熱、便結“很好”;劉渡舟先生用此方治口干、便溏、肝氣不舒“療效卓著”;黃煌將其定位于“柴胡類方中的安定劑和精神疲勞恢復劑”。為何對于這個方子各家都很推崇,但用法卻如此多、甚至相反呢?筆者在編撰《柴胡類方歌括》的時候發現,從劑量比的分析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各家觀點有“各家的用法”
筆者學習經方時對于劑量很是關注,但由于漢代的一兩到底相當于現在的多少克眾說紛紜,故仲景原方中各藥的劑量到底是多少,現在無法定論。然而原書中柴胡桂枝干姜湯各藥單位都是“兩”,故各藥劑量之比例不會有異議,為“柴胡姜桂八二三,蔞四芩三二牡甘”,即柴胡八兩,桂枝三兩,干姜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炙甘草二兩。現代醫家是否遵從了這個比例呢?
胡希恕的常用量為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瓜蔞根12克,黃芩9克,牡蠣9克,炙甘草6克,除了牡蠣的比例略高外,其他與仲景原方吻合。劉渡舟的常用量為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瓜蔞根10克,黃芩4克,牡蠣30克,炙甘草10克,與原方劑量比相比,最顯著的變化為柴胡、黃芩比例減少很多,而桂枝、干姜增加很多。黃煌的常用量為柴胡6~12克,桂枝6~10克,干姜3~6克,瓜蔞根10~12克,黃芩5~10克,牡蠣10~15克,炙甘草3~6克,“柴胡︰桂枝︰干姜”在仲景原方中為“8︰3︰2”,在這里已經無法找到原方劑量比的痕跡。
對比以上各家常用量和仲景原方的劑量比,可以看到各家所用之方大多已經不是劑量比嚴格的仲景原方,而是經過自己改造的“經方”。而各家和各家的學習者都錯以為自己用的還是仲景的經方,以這樣的“經方”在臨床驗證仲景原方所治,去領會仲景原條文的精神,難免會有所偏頗。嚴格講,劑量不準確的“經方”不能叫經方,經方中藥味相同而劑量不同的方劑很多:如桂枝附子湯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麻各半湯和桂二麻一湯、小承氣湯和厚樸三物湯、桂枝加桂湯和桂枝加芍藥湯等等。如果按現在醫家的觀點看,這些似乎都能視做同一個方,但仲景卻給出了不同的方名。仲景方中一味藥劑量有變,“法”就變了,經方“經典”的魅力也許就在這細微的變化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