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劑量比看經方應用第 2 頁
學習他人經驗要細致
在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7月5日4版頭條《中醫需有“術”更需有“道”》一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同一方證,便干和便溏截然相反,而兩種說法又都是來源于實踐,都沒有錯。為什么?”如果從劑量比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那么他們所用的,本就不是同一個方,所治的證自然不會相同。而如果按胡希恕先生的劑量比用柴胡桂枝干姜湯,要治療劉渡舟先生所認為的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口干、肝氣不舒、便溏”的話,怕是不能獲得預期效果的。
所以,對于前人使用方劑的經驗,一定要參照使用時的時間、空間背景,盡量多地注意到使用時的細節,這樣學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神似”。學習仲景的原方,一定要對于仲景的劑量比、劑量、方后注都有足夠的重視。而學習胡希恕、劉渡舟、黃煌和其他醫家的經驗時,也一定要注意到用量的多少和比例,及其具體的煎法、服用量、藥后調攝等細節問題。
黃煌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各人有各人的傷寒”。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后學者對于經方的學習不能“入細”。今人在學習時如果不注重前人經驗中的細節,各執己見,就會在如“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中是該有便溏,還是便結”之類的臨床問題上陷入無用的爭論。
研究經方劑量有得
筆者一直致力于帶劑量的經方類方歌括的編撰,在不斷推敲中獲益良多。在此將編《柴胡類方歌括》時所得略述如下:
1.柴胡類方根據柴胡的用量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柴胡八兩,分別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和柴胡桂枝干姜湯;一類是柴胡四兩,分別是柴胡桂枝湯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還有一類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用量是八兩的三分之一,二兩十六銖。
2.“去滓再煎”《傷寒論》中有七方用到,柴胡類方中有三個,都是柴胡八兩。
3.柴胡加芒硝湯中,小柴胡湯的藥物除半夏外都是小柴胡湯方中用量的三分之一,以此類推半夏也應該是“半升”的三分之一,柴胡加芒硝湯中半夏的量是二十銖,這樣可以推導出小柴胡湯中的半夏“半升”應該是二兩半,這也為《傷寒論》中其他以“升”為單位的藥物的換算成“兩”多了一個參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