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的發展第 6 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給自然科學的發展送來了陽光雨露,也給中醫養生學帶來了生機。養生保健事業列入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并在行政法規和結構建設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五十年代中期,關于氣功養生的研究日益增多,《談談呼吸養生》、《小周天氣功療養法》等有關論文相繼發表。1957年7月上海市氣功療養所成立,使我國氣功養生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該所成立后,開展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氣功養生項目,并對氣功與經絡的關系,以及對經絡的探測與證實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著名中醫秦伯未在《中醫雜志》上連續撰文,介紹了學習《內經知要》的體會,并且對“道生”作了闡述,認為道生就是防止疾病,充實體力和延長壽命的方法,對普及《內經》中的養生思想有一定意義。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出版單位,為了配合不斷興起的西學中熱及中醫養生研究的發展,出版了大量的中醫書籍,其中《黃帝內經素問》、《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著作,涉及到許多養生學內容。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老年學研究室,整理傳統延壽方藥,進行某些中醫藥抗衰老作用的研究。六十年代初,李經緯探討了孫思邈的養生思想,明確提出了“養生長壽學”這一學科名詞。武漢醫學院衛生系56級科研組還對武漢地區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了調查。進入七十年代末期,黨和國家將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尊重科學、重視科學蔚然成風,促使了中醫養生學的飛速發展。加上這一時期國際上老年醫學發展很快,及社會老齡化的趨勢也很明顯,均給中醫養生學帶來了動力和機遇。1980年6月,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了岳美中學術經驗研究室,在著名中醫老年病學家岳美中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從事中醫老年醫學和抗衰老研究,曾先后發表了《補益類長壽植物藥概述》、《抗衰老動物藥概述》等論文。特別是近十多年以來,我國傳統養生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形勢喜人。一是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既有一支水平較高的專業研究隊伍,又有不少業余研究人員。二是整理和重印了一批很有價值的古代養生學文獻,也出版了一批研究傳統養生學的專著和工具書,如林乾良等的《養生壽老集》,樊潤泉主編的《養生保健集》,李聰甫等的《傳統老年醫學》,王峻等的《延年益壽精方選》,陳可冀主編的《抗衰老中藥學》,王其飛等的《中醫長壽學》,劉占文主編的《中醫養生學》等等,皆為普及和提高中醫養生學理論作出了貢獻。三是創辦了許多保健雜志,這些雜志大多重視傳統養生學理論或經驗的發掘與繼承發揚。其中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的《長壽》雜志(1995年起改為《華夏長壽》)已創刊19年,該雜志辟有“中國養生”專欄,發表了許多研究傳統養生學的優秀文章。其他雜志如《大眾健康》、《中國保健》、《健康世界》、《醫藥與保健》及《食品與保健》等,也同樣作出了貢獻。四是在研究傳統養生文獻的基礎上,開發了一批養生保健藥物,其中有的不但深受國人歡迎,而且還打入國際市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8年4月,在青島召開了中國首屆康復療養養生學術研討會,全國有關專家120余人云集一堂,交流了養生學的研究成果。1989年國家教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了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設立養生康復專業,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如今,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前提下,越來越多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醫傳統的養生理論進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養生保健方法的普及日益廣泛,人們對養生保健以防病強身延壽的期望亦愈來愈高,相信隨著古老的中醫養生學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必定會為我國以及全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