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人們養生也要順應秋季氣候特點,尤其在飲食養生方面,當以潤燥益氣、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而食補與藥補,是一個亙古而熱門的話題。藥補不如食補,但無論食補、藥補,均應辨證施膳,辨證進補,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秋季養生談食補
人無論青年、老人,為了延續生命,均需不斷攝取五谷、果蔬或肉食等基本食物,雖有所講究,但也無需每日求教于人。而要提高生活質量,追求健康長壽,則應有所講究,尤其是年過花甲的老人更應有所注意。在食補方面,按照中醫學的觀點,應遵循以調補五臟虛損、協調陰陽為主的原則。飲食養生總的要求是,既要營養滋補,又要易于消化吸收;少辛增酸;宜甘淡滋潤、早上喝粥;應忌苦燥,因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在日常膳食中,應掌握下列“一少四忌”:1.少食肥甘厚味的飲食。2.忌偏食,保持食物的多樣化。3.忌暴飲暴食,注意節制飲食。4.忌過咸飲食,保持清淡飲食。5.忌食過冷過熱的飲食,所用食物要新鮮且易于消化,同時應不飲或少飲酒。
在調和陰陽方面,中醫補法可根據體質而定。陰虛之人,可適當多食一些補陰食品,如白木耳、黑木耳、梨、桑葚、甘蔗等。陽虛之人,則可適當多食些益氣助陽食品,如荔枝、桂圓、大棗、糯米等,以調理陰陽平衡。
秋季養生談藥補
采用藥補應慎重,不能自作主張或聽憑他人經驗胡亂服藥。應辨證施補,辨明是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還是陰陽、氣血均虛。如系以陰虛為主的人就應以補陰為主,兼顧其他;陽虛為主則以補陽為主,兼顧其他;氣虛為主以補氣為主;血虛為主以補血為主;氣血皆虛則氣血并補。做法是,應根據季節氣候和地域不同進補。如秋冬季節,特別是冬至前后適宜進補,春夏季特別是夏季,一般不宜使用溫燥性補藥。
注意虛不受補的情況。有些人雖然身體較虛弱,但往往在服用補藥后,反而出現泄瀉、腹脹等“上火”反應。
不要急于求成,應堅持淡補、緩補原則。先選擇些藥食兩用或性味平和的藥物,如蓮肉、黃芪、苡米、大棗、扁豆、山藥、枸杞子、黑芝麻、核桃肉、百合、黑大豆、花粉、蜂蛹、蜂蜜、蜂王漿以及明黨參、太子參、黨參、北沙參、何首烏、女貞子之類的藥物。
不要選用大辛大熱、過于寒涼或過于黏膩凝滯的藥物。進補時不要隨意選用溫腎壯陽的藥物,如鹿茸、鹿鞭、馬鞭、牛鞭、狗腎、海狗腎等,這些藥物溫性較強,含激素較多,不是腎陽虧虛較嚴重的患者,不宜用。還有部分膠類藥及熟地等黏滯性較強的藥物,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也不宜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