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的發展第 2 頁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師祖,其提倡的“道”,既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又是萬事萬物演變的根本規律。故道家養生說的核心是讓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而實現長生,即“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道德經·五十九章》)。其主要的理論觀點是在“無為而治”的前提下做到“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十六章》),重在道德即思想境界方面的修養和調攝。具體而言,守靜的根本方法是“養氣”,即通過形神相合、恢復本性、積德內斂等修煉來培植、凈化、充實自己的生命精神,使體內之氣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通,內外交流,以追求人生自然的境界,去體悟天地自然之道的精神。致虛的根本方法是“寡欲”,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十九章》)。在老子看來,一個人朝夕營營,觸處皆是名利,且人有生理之欲,情感之逐,則無時無刻不與物質相牽纏,若任其發展,一味追求感官物質的享受,就不能不受物的限制,甚而受物的支配,如此便違背了“無為”、“自然”的規律,從而使人的生命耗損,精神渙散,于身心健康大為不利。所以,致虛是心靈的淡泊,是無為的前提;而無欲則是致虛的養生方法。當然,老子提倡寡欲或無欲,并非是要根除人的一切正常欲望的禁欲主義,而是指力戒貪欲與縱欲,如《道德經·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又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并將道家學說與醫學理論相結合,亦提倡返樸歸真,清靜無為,修身養性。如:“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莊子·天道》),“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莊子·刻意》。同時,在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方面,莊子認為:“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莊子·達生》);在發病方面,指出四時之氣不正或七情的刺激,都會致人生病,“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莊子·在宥》);在運動養生方面,提倡調節呼吸,模仿動物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主張“吹煦呼吸,吐故納新,熊頸鳥申,為壽已矣”等(《莊子·刻意》)。由此可見,老子和莊子的這些理論對中醫學的發展,尤其是精神調攝法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難怪有人認為《內經》中的養生之論源出于道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