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談“善”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養生,古時賢者常稱為“養性”,所養何“性”?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指出:“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可見,養性主要是以“善”為特征的道德修養,而“善”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層面,即《國語》所謂“善,德之建也”。一個人性善好施,以奉獻為榮,樂于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從而自身獲得內心的舒暢和幸福的感覺,緩解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有利于維持臟腑陰陽的協調與平衡,維護其身心健康。行善還能直接給人帶來快樂,因為善行是另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行善可以滿足人們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所以明代大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惟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
為善,首先要存善念。善念發于“仁心”,發于惻隱之心。“仁”者,孔子及孟子均總結為“愛人”。儒家的“仁”即指人的愛心,或完美的道德修養。孟子尚指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視道德修養,長存仁愛之心,則做事能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對他人的苦惱或困頓感同身受,愿意為之付出,此即為“善”。或有人言,在現代社會,這樣會不會很吃虧呢?實則不然!“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長存善念的人,行事磊落,心胸寬廣,負面情緒較少,并且,以“善”為特征的個人氣質,更加容易融入社會,實現健康的第三層次“社會適應良好”。
為善,落實于行善事。佛家言“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為善,最終還需落在行動上,發善心可得快樂,而為善行,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成語有“日行一善”,其典故可資借鑒,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需注意的是,提到“行善”,未必要多么輝煌、多么偉大,大善利天下,小善在身邊。只有從小善做起,能意識到并樂于行善,才能談得到在有能力時實現“大善”,所以三國時期劉備言“勿以善小而不為”。日常生活中,垃圾歸箱、主動讓座、處事謙讓、惜老憐貧,等等,都是善行,至于捐資建校,甚至“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就要量力而為了。
為善,需注意忘善報。行善不能帶有某種功利性,行善時要忘卻“回報”二字。行善的目的,就是利他、利世,從而使自己獲得快樂,達到“雙贏”。只有在不帶功利性的善行中,獲得對方真誠的言語、表情等認可,人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樂。如果行善帶有功利性,一旦“善行”并未取得預期的回報,反而會使人失落、怨恨,不利于養生,故為養生者不取。所以莊子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總之,《養生余錄》曰“人為陽善,正人報知”,大養生家孫思邈也說“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可見,為善得快樂,確實可延年。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