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九大流派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其養生之道在順應、養性、動形、靜神、溫補、培元、調氣、藥餌、食養等方面各有所長,從而形成了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諸多學術流派,如順應學派、養性學派、動形學派、靜神學派、溫補學派、培元學派、調氣學派、藥餌學派及食養學派等。這些養生流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構建起了傳統養生學的文化寶庫。從本期開始,本版將分3次介紹這些養生流派的起源、理論和特點等。
養性學派 修養道德 調攝精神
養性學派是西漢以后,歷代儒生把孔孟學說中的道德修養及中和觀等思想與中醫養生方法相結合而逐漸形成的。該學派強調精神調攝、主張飲食調養,重視起居護養,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孟子將其具體化提出要“善養吾浩然之氣”,“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都是強調養生首要養心并調攝精神減少欲望。
董仲舒將養生與中庸思想結合,強調養氣與中和:“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歲!
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梢婐B性的目的是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視道德修養的養生家無不推崇孔、孟與孫思邈而形成一派。繼之,經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補充發揮,儒家養生學說更加盛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