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的發展第 5 頁
宋元時期,中醫界出現了流派爭鳴的局面,不但活躍了學術空氣,也促進了養生學的進一步發展。許多著名的養生家和醫學家在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一些新見解、新方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充實和完善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如金元四大家中的劉完素,主張養生重在養氣,尤其重視元氣,認為“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提出用吹氣、噓氣、呼氣、吸氣等吐故納新的方法調養人之精氣。張子和養生保健思想的核心是“君子貴流不貴滯”,提倡用食物補養正氣,反對盲目用藥物進補,所謂:“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儒門事親卷二·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并且在調飲食、戒房勞、慎言語、煉氣功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論述。李東垣一向重視脾胃功能的調理,認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因此他的養生觀點便是注重調攝脾胃之氣,維護后天之本,具體內容包括了調節飲食養脾胃、調攝精神護脾胃,以及防病治病顧脾胃等。朱丹溪在“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理論指導下,十分重視養精護陰的養生思想,在他所著的《飲食箴》、《色欲箴》、《養老論》等著作中,圍繞著顧護陰精提出了順四時以調養神氣,飲食清淡以免升陽助火,其中特別強調了晚婚晚育和節欲保精的養生措施。此外,宋代的許多文人學士亦諳熟養生之道。如歐陽修指出“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認為只有運動形體,才能延年益壽。蘇軾不僅注意飲食起居,對運動養生之道也頗有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運動養生方法,他每天天剛亮就起床,叩齒吐納,摩擦腳心、臍下及腰脊,按捏鼻部,梳理頭發,認為若能堅持這項運動則“此法甚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
明清之際,人們已普遍重視養生保健的作用,涌現出了大量的養生保健的專著,可以說是養生學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如李中梓編著的《壽世青編》一書,論述了調神、節食、保精與五臟功能的密切關系,為五臟調養理論的充實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冷謙的《修齡要旨》綜合《內經》等前人之說,再參合自己的養生經驗,提出了四時調攝、氣功、導引等具體的養生方法,其中所倡導的“養生十六宜”至今仍廣為流傳。李梃《醫學入門》中的“保養說”分析了古代養生法的優劣,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如“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等。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介紹了調養五臟的坐功法,并對四時調攝、起居安樂、導引卻病、飲饌服食等均作了詳細的闡述。清代杰出養生家曹庭棟自幼體弱多病,后因重視養生調攝,享年90多歲。其所著的《老老恒言》是全面論述養生的專著,也是清代對養生學貢獻最大的著述。該書的特點是博引眾說,參以己見,把養生的方法貫穿于日常生活諸方面。書中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狀況,總結出一套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如對安寢、盥洗、散步、晝臥、衣、帽、鞋、襪、床、枕、被、席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舍。在形體攝養上,他十分強調動靜結合,創立式、坐式、臥式的導引法。在飲食調理上,他提倡藥粥養生,認為藥粥尤宜于老年人,并編制了粥譜,分為上、中、下三品,配方百余首,可謂集食養保健粥之大成。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