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養生之道第 3 頁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藥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么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于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后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