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脊柱部傷筋 第三節 腰部病癥(下)第 22 頁
九、腰椎管狹窄癥
腰椎管狹窄癥,是由原發因素或繼發因素所產生的椎管腔比正常狹小,以馬尾神經受壓、出現間歇性跛行和間歇性疼痛為特征的一種腰腿痛疾病。多發生于四十歲左右的男性體力勞動者。
【解剖生理】
椎管是由多個脊椎的椎孔(由椎體和椎弓圍成)縱行連接而成。因內藏脊髓,又稱為脊髓管。椎管的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后縱韌帶,側壁為椎弓根、椎間孔(因脊神經通過該孔離開椎管,故又稱脊神經孔)部分弓間韌帶(因肉眼觀呈黃色,又稱黃韌帶),后壁為椎板、關節突和弓間韌帶的大部分。椎管壁的韌帶組織,有極其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分布。腰部椎管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脊髓及馬尾神經根。
【病因病理】
1.原發因素 由于先天發育因素所致的椎管腔狹小,稱為原發性椎管狹窄,臨床比較少見。如全腰椎椎板增厚、腰椎椎弓崩裂、隱性脊椎裂等。椎管狹窄的標準:1.腰椎管的橫徑小于二十毫米,前后徑小于十五毫米,為椎管狹窄;2.椎管前后徑乘橫徑與椎體前后徑乘橫徑的比例,正常為1比4.5,如椎管徑比例少于此數者,應考慮椎管狹窄的可能。椎管與椎體的比例,在X線拍片上的測量不夠精確,故多在椎管造影時進行測量。
2.繼發因素 為后天多種因素引起的椎管狹小,多數繼發性椎管狹窄的病例,原來就有發育性狹窄。如椎弓根過短、椎板肥厚、關節突肥大等。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結構自繼發增生性改變,易出現椎管狹窄的癥狀與體征。
(1)黃韌帶肥厚 是引起椎管狹窄的多見原因,腰部黃韌帶的正常厚度為4毫米,若其厚度超過4毫米,則為增厚(黃韌帶是一種彈性很強的組織,纖維方向近于垂直,起始于上一椎弓的下緣,抵止于下一椎弓的上緣,與兩側小關節和棘間韌帶前部互相融合)。當脊柱前屈時,黃韌帶上下伸展,脊柱伸直時,黃韌帶收縮,正常情況下,不形成皺褶。在反復的間接外傷、慢性勞損的基礎上,可引起黃韌帶退變、增生、肥厚。。當脊柱過伸運動時,該韌帶發生皺褶,擠壓脊髓或馬尾神經,并可引起循環障礙。
(2)椎間隙狹窄及小關節肥大 由于椎間盤的退變,引起椎間隙狹窄、椎間韌帶松弛、椎體相對位置改變,甚者可發生假性滑脫。關節突由于增加了額外負擔,而繼發退行性變、增生肥大,產生椎間孔的狹小,壓迫脊神經根。
<<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