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脊柱部傷筋 第三節 腰部病癥(上)
【脊柱的解剖生理】
1、脊柱 脊柱是人體軀干的中軸,起著支持頭顱和構成支持胸、腹、盆腔臟器的骨干,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并有負重、運動、緩震和平衡身體的作用。人體的正常脊柱是由二十六個椎骨、二十三個椎間盤,三十一對脊神經和很多方向不一、活動范圍各異的小關節及許多堅強的韌帶所組成。除第1、2頸椎和骶、尾椎外,其余椎骨的形態結構基本相似,由1個椎體、2個椎弓根、2個椎板、2個橫突、2對關節突和1個棘突組成。此外,椎體的前、后部和棘突上分別有縱貫脊柱全長的韌帶把每個脊柱骨牢固的連結在一起。從前面觀,椎體由上而下逐漸增大,以適應生理機能的需要;但在骶骨底部,由于體重沿骨盆傳至下肢,故骶部自上而下逐漸變大。側面觀,成人脊柱有四個生理性自然彎曲,即頸、胸、腰、骶曲。生理彎曲的出現,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和支持能力。脊柱各部椎骨關節面的方向和椎間盤的大小、厚度與該段脊柱運動方向及活動范圍有關。正常脊柱可前屈九十度、側屈三十度、旋轉三十度。脊柱運動的基礎是椎間盤和后關節。這些結構的任何部分受損,均可導致臨床癥狀與體征。
2、椎骨間的連接
(1)椎體間的連接 椎間盤。除第2頸椎以上(1、2頸椎之間)而第1骶椎以起無椎間盤外(指正常成人),其余每2個椎體之間夾有一層和椎體緊密結合狀和椎體一致的纖維軟骨墊即椎間盤。成人的椎間盤比其所連結的椎體稍大,其厚度約等于所連接椎體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椎間盤是一個無血管的組織,由纖維環、髓核和軟骨板組成,與椎體和前、后縱韌帶緊密相連,在脊柱起著彈性墊的作用。
(2)關節突間的連接 椎間關節,又稱后關節、關節突間關節、脊柱骨突關節。由相鄰兩椎體的上、下關節突關節面相對應構成的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屬于摩動關節,稱微動關節。主要功能是穩定脊柱,阻止脊柱的滑脫和防止脊柱過伸。椎間關節關節面排列的方式在脊柱各段均不相同,頸椎近水平位,胸椎近冠狀(前、后)位,腰椎近矢狀(左、右)位。關節面排列方向決定了脊柱的活動方向和活動范圍。
(3)椎弓間的連接 弓間韌帶(又稱黃韌帶),兩個椎弓之間除椎間孔和正中線上的狹窄裂隙外,全部被弓間韌帶封閉。橫突間的連接-橫突間韌帶。棘突間的連接-棘間韌帶。
(4)脊柱的長韌帶-棘上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①.棘上韌帶-架在各椎骨棘突上,表面與皮膚愈著,保持軀干直立和限制脊柱過度前屈;②.前縱韌帶-附著于各脊椎椎體、椎間盤的前面和側面,是一堅固寬闊的膜狀韌帶;③.后縱韌帶-附著于各椎體及椎間盤的后部,構成椎管的前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