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脊柱部傷筋 第三節 腰部病癥(下)第 17 頁
【病因病理】
椎弓峽部不連及脊椎滑脫的發生原因與下列情況有關。
1.初發骨化中心前、后小體發育受阻 椎弓的初發骨化中心前、后小體在發育過程中受阻礙,致使椎弓峽部不發生骨性連接。目前,有人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
2.急性損傷 突然的腰部過度后伸動作,使上位腰椎下關節突與下位腰椎椎弓峽部猛烈碰撞,產生峽部骨折。
3.慢性損傷(勞損) 長期的腰部反復過伸動作,可使上位椎骨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弓峽部不斷產生相互沖擊、碰撞、磨損,形成慢性勞損。久之,則導致峽部疲勞性骨折。
正常成人腰骶部有一夾角(即腰5椎體縱軸線與骶椎縱線形成的交角),又稱腰骶角,正常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若腰骶角過小可使作用于第5腰椎椎弓峽部的剪力增大。在椎弓完整時,椎間力的傳導依賴于椎間盤、后關節和椎間韌帶。椎弓峽部不連時,由于裂隙橫跨患椎上下關節突之間,將單個椎骨分成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包括椎體、椎弓根、上關節突和橫突,后部包括椎板、下關節和棘突),中間之裂隙由纖維軟骨組織充填,直接影響了椎間力的傳導。峽部軟組織可暫時緩沖來自上下關節突的力量。此種異常結構,對脊柱的連接和脊柱內平衡乃是一個薄弱環節,是產生脊柱不隱的潛在性因素。其主要改變是:
(1)患椎后半部上翹,腰椎前凸曲線加深。當峽部裂時,相鄰椎體內、外平衡發生適應代償性變化。患椎后半部上翹,腰部前凸加深,當脊柱直立時,重心軸線后移,推擠患椎體向前下方滑移,前移的椎體被前縱韌帶或腰骶椎的前緣所阻擋,使其不易滑脫。若腰曲前突過深,則為失常狀態(病理狀態),而出現臨床癥狀。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