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走世醫文化傳承之路第 2 頁
仲景還據《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證候總結成為六經辨證,嚴密地將理、法、方、藥一線貫穿,有效地指導著外感熱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被后世稱為“醫圣”。特別是“扶陽氣”、“存陰液”是《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核心,是以驅邪與扶正兩大法門來實施的。因此,只有結合臨床實踐,參以現代研究成果,進行多學科、多方位的綜合研究,才能繼往開來,拓展《傷寒雜病論》博大精深的辨證論治體系和辯證法思想。
對此,元·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有“昔有圣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內經》,仲景而行之以立方,號群方之祖。后之學者,以仲景之心為心,庶得制方之旨”的盛譽。
由此可見,從《黃帝內經》等古醫籍的傳世,到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及后世醫籍的形成,是沿著一條有序的世醫傳承規律和模式而進行的,而世醫的中醫學知識結構和內容,是中醫學術發展的根本所在。
創模式:經方閃耀辨證思想
中醫治病,必須有藥方。《潛夫論》云:“凡治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后為之方。”此方者,藥方也。清·吳謙《醫宗金鑒》尚有“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執其方,是執方而昧法也”的記載。柳少逸強調,“方因法立,法就方施”,乃仲景臨證組方之內涵,從而印證了方劑學是闡明治法與方劑基本知識以及臨床應用規律的基礎學科。
清·寶輝《醫醫小草》嘗云:“方有膏丹丸散煎飲湯漬之名,各有取義。膏取其潤,丹取其靈,丸取其緩,散取其急,煎取其下達,飲取其中和,湯取其味,以蕩滌邪氣,漬取其氣,以留連病所。”仲景立方定法,開古今之醫門先河,變化無窮。如《傷寒雜病論》中有眾多劑型、服藥法和服藥時間,仍當尊之,不可率意棄之。是故,《傷寒論》113方,“藥方也”;論中397法,乃“則也”、“道也”。臨證所用,當“參用所病之源以為其制耳。”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