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者奪之”談大劑量用藥第 3 頁
二診:潰瘍已無滲液,無凹陷,四肢轉溫,然未自行大便。家屬訴第2劑藥頓服后已得汗,但不多。前方去石斛,增當歸為240克,加元參60克,將銀花改為忍冬藤,600~800毫升煎至300~400毫升時白酒量增為2兩,仍頓服。喝完第1劑,家屬打電話說藥后2小時出現煩躁,約20分鐘,隨后出汗較多,翌日自行大便。囑隔3日服第2劑,再隔3日后服第3劑,每劑遞增白酒1兩。
三診:家屬代訴神識清,咳痰無,四肢溫,可自行大便、微汗,創面不斷縮小,家屬訴“沒想到效果這么快、這么好”。囑繼續服用原方,不必再頓服,逐漸增大服藥間隔,減少服藥劑量以善后。
此例患者痼疾深在,非大劑不足以“奪之”。因輕劑只能調節,重劑才能使氣血充足、旺盛。旺盛血行是把局部的問題與血行的源動力直接關聯起來,與活血化瘀有著本質的不同:旺盛血行不僅要求氣血充足,也兼顧了臟腑的強壯和經絡的暢通。
大劑量用藥需慎重
侯召棠教授在《漢方臨床經驗精粹》一書的編譯后記中寫到:“必須重視本書以及其他日本資料中業已證實的,確實存在著可以用相當少的藥量,在較短的治療期內就獲得滿意療效的事實。”如“一劑用藥量約20~30克,在1周至1月內基本治愈。其中治驗125例,系用單味麥芽煎治婦女產后乳汁過多,矢數(道明)先生15克于4日內即獲滿意療效,而我國報告雖也在3~5日內獲得相同效果,用藥量卻高達1~3兩,因此我們也必須努力研究并總結出不同疾病的合理用藥量,而不是一味地加大劑量,盲目地相信‘劑量越大、療效越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