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 皋永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經常被用于對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認識,而在對待中醫的發展上,也有人用這句話去強調,并得到一定的認可。是的,從文化的角度看,中醫作為一種民族醫學,民族性是其特色也是其根本,失去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而從科學的角度看,中醫只有民族性則是不夠的,因為它具有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雙重屬性,必須在發展中將民族性與世界性辯證地統一,才能實現它的存在價值,才能走向世界。
中醫的民族性,體現的是中醫自身具有的根本特色,主要表現為中醫的獨特醫學理論、獨特診治方法和技術,還有蘊藏在中醫學中的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如古代的元氣論、《周易》的太極一元論、道家的“三才”觀,以及陰陽五行等。這些是構成中醫民族性的重要元素,也是吸引世界的重要因素。中醫理論中的整體觀、聯系觀、穩態觀和自組織觀,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樸素辯證法的魅力,也由于它與現代系統論思想的近似,而表現出了突出的先進性。中醫的先進性,是其民族性的支撐,是中醫立足世界科學的基礎。
強調中醫的民族性,就是突出和發展中醫自身獨有的特色。中醫所以能與西醫并肩立于世界醫學舞臺,靠得就是中醫具有西醫不能與之相比的優勢特色。所以,在與西醫的抗衡發展中,要緊緊圍繞自身特色不動搖,在吸收借鑒西醫的同時要防止“西化”。尤其不要受利益驅使,一味追求時尚和現代而丟棄了自身的特色。只有建立在特色基礎上的發展,才具有民族性,才能形成中醫的特色優勢。
代表民族性的東西,一定是那些科學的、受到時代歡迎的東西。所以,發展中醫的民族性,要堅持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迷信的、落后的內容不是民族特色。古代醫籍中蘊藏著大量可供后人挖掘的寶貴經驗,但同時也遺留一些屬于糟粕的東西,需要我們在繼承中去認真過濾和篩選。中醫有不少令人驚奇的治法,而且至今尚未能揭示清楚其科學內涵,但這不能成為被“神化”擬或被否定的依據,科學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所認識。可以說,加強中醫的民族性,也就是加強對中醫傳統的繼承。有人對“傳統”做過這樣的闡述:“傳統”是指在歷史上形成并得以延續,在當下仍然“活著”的東西,并不是指過去發生過、曾有過的一切,更不包括已經死亡、消失了的“過去”。
世界性,就中醫而言,表現的是一種發展的開放性,即立足于民族性的同時,又放眼世界,緊跟世界科學發展的潮流,不落后于時代。中醫所以受到世界的歡迎,不僅在于它的民族特色,更在于其民族性之中蘊含的先進性。沒有先進性對民族性的支撐,其中醫的民族性就不會這樣吸引世界。中醫學中的整體觀念,所以日益受到西醫學的重視,其根本原因在于醫學發展到今天,許多醫學問題單靠西醫的還原研究方法已無法解決,而中醫的整體觀則使這些問題的解決看到了希望,有了可能。所以,在堅持中醫民族性即中醫特色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和加強對其先進性的發揚和創新,不斷為民族性注入活力,這樣才使其民族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先進性是在不斷與外界的交流與發展中形成的,所以,強調中醫的世界性就是要加強中醫對外界的開放與互動。有人在談民族藝術的發展時講到: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像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采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藝術尚且如此,中醫學更是如此。中西醫在同一個舞臺上發展,相互之間沒有交流借鑒是不可能的。當下中醫臨床“衷中參西”的普遍現象已不容回避,未來多學科研究帶給中醫學的重大影響也是毋庸置疑的。中西醫在突顯自己特色優勢的同時也必然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中醫具有系統論思維的優勢而短于對細節的把握,西醫具有還原論思維的優勢則短于整體的認識。所以,在中西醫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中,必然會有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中醫研究開始對實體的關注,和西醫向整體研究的轉移,都說明了科學學科間優勢互補的規律性。強調中醫的世界性,就是為中醫的發展打開一扇窗口,立起一面鏡子,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和對照,不斷取長補短。
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關系是什么?有人做過這樣的闡述:現代性與傳統性不是互為消長的關系,現代性是對傳統性的補充而不是取代。現代化過程不是現代性和傳統性決裂與沖突的過程,實質上是傳統性在科學和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對現代社會文化的變化需求所做的功能上的適應。中醫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基本上可以說就是現代性與傳統性之間的關系,世界性對中醫的意義就是向其施加現代性影響,使其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時不斷為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做出功能上的適應。
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不僅僅是相互促進的,更有相互制約的作用。無限制地強調民族性,必然導致民族性至上和唯民族主義。所以,中醫的世界性對民族性的制約,在于影響中醫歷史地、發展地去看待自己,避免抱殘守缺、孤芳自賞。中醫在歷史上曾經幾度輝煌,這是我們引以自豪的。但是,時代的進步不斷向中醫提出新的發展要求,沉醉于歷史往往會停止不前。世界性將激勵中醫不斷向前看,堅持民族性而不排外,在發揚中醫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的營養。而無限制地強調世界性,難免導致民族個性的弱化和消解,甚至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所以,中醫民族性對世界性的制約,在于與現代科學的交流中,特別是與西醫的交流中使中醫特色不但不被消解反而得到強化。
中醫臨床何以出現“西化”現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強調中醫世界性、現代化的同時忽視了其民族性。同樣,我們在強調中醫院“姓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斷為滿足社會需求進行功能上的調適,不然“姓中”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民族性與世界性是相輔相成的,是中醫發展中需要同時關注的兩個視野,對任何一方的削弱都意味著中醫發展方向的偏離。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平衡發展,才是推動中醫走向世界的真正動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