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的生態觀
□ 容景瑜 馬穎樂 廣州中醫藥大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學認為,生物與環境存在統一性,人是生態系的重要成員,在生物鏈上起主導作用。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組織器官,在結構上相互溝通、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
生態環境
生態學認為,環境與生物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環境向生物體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又通過不同途徑影響和改造環境,所以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才能確保個體發育的正常進行。同樣,中醫認為,人體和自然環境相互影響、不可分割。自然孕育萬物,《素問·天元紀大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對于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等有相應的適應能力,若超出了人體適應能力或者人體適應能力下降,則可引起疾病。人類要適應自然才能健康生活,所以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季節、晝夜、地理,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治等方面均有影響,同時人能影響環境,既要利用環境又要適應環境,達到“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靈樞·刺節真邪》)才能和諧統一。
生態鏈
能量和物質通過取食和被取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稱為食物鏈;生物之間取食和被取食關系錯綜復雜,猶如一張無形的網,稱為食物網。生態系統中各生物成分間,正是通過食物鏈、網發生聯系,保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生態系統內部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同樣,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結合六腑、形體和官竅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由經絡把他們聯系起來。經絡是人體通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表里上下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別絡和十二經筋。臨床疾病雖然多種多樣,但根據其病因、傳變途徑等可經由經絡受邪,傳入臟腑;或者病邪在四肢、九竅,血脈等相傳、壅塞不通。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能量,中醫的復方系統通過經絡通路,把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質通過肺的宣發、通調水道,腎的氣化,大小腸和膀胱的升清泌濁等功能周流全身的臟腑、官竅、肌表而發揮作用。經絡猶如食物網,通過氣血津液的流通,縱橫交錯,把人體內外、上下、表里、臟腑、肌肉筋骨、四肢九竅聯系起來。
生態循環
生態系統中,種群之間、種群內部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食物鏈、網就代表信息傳遞系統。中醫認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處于永恒的運動中,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在經絡等傳導,通過各種錯雜復雜的聯系逐級傳輸、流動,從皮下到臟腑,從上到下,循環往復。精氣等物質通行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功能協調,氣血流暢,整個生命運動保持相對穩態,人體則健康安和。這與生態學所說的物質、能量總處于一個不斷循環流動,生物個體也不斷的生長更新的過程一致。中醫的動態循環觀也體現在疾病的過程,從發病到正邪相爭,到正勝邪退或正衰邪陷,均存在動態變化,所以強調“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講究“因時制宜”,一年四季隨著氣候的變化,感邪也會變化,甚至感邪后癥狀的變化在一天內可以直中、逆傳等,所以機體的抗邪能力和確定服藥的時辰也會不一樣,這與生態學的四季甚至一天之內,陽光強度、溫度、濕度、氧氣飽和度等都不一樣從而影響機體產生不同效應一致。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是一定時空內,由生物群落與環境組成的整體,借助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強調生物與環境在功能上的統一,基本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陽光、空氣、土壤、水分等);其中,消費者與生產者、分解者與消費者存在食物鏈關系。同樣,中醫的治法體系充分體現了這一聯系;中醫治法系統包括復方、機體和致病因素等。其中致病因素又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復方通過藥物配伍作用于機體,調節機體的內環境穩態,使之“陰平陽秘”,促進陰陽平衡,機體正氣恢復,而復方發揮作用又因煎煮方式、服藥時間、個體差異等區別而有所影響,所以中醫歷來十分重視“三因制宜”。疾病的發生不是病源的單因素作用,而是外在環境和內部機能的綜合效應。生存條件如氣候、環境、地域、飲食、社會等因素的變動,內在環境如人的情志、體質、陰陽、氣血等的異常,多方面的綜合才致病。中醫的五行系統具有相生相克的對立統一作用,臟腑疾病的產生不僅是單臟腑的因素,而是相互影響,母病可以傳子,子病可以反侮母臟等,如《金匱要略》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機體的氣血精津等能量信息正是通過五行、臟腑相關系統聯結和傳遞。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處于相對平衡穩定時,種群結構和數量比例沒有明顯變化,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輸入與輸出接近平衡。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時,就會出現反饋和自我調節,從而維持相對平衡。人體像生態系統一樣,能夠不斷進行自身調整,以使其結構與功能保持相對穩定。由于陰陽的相互制約,才使陰陽雙方達到統一,取得相對的協調平衡,即“陰平陽秘”。陰陽好比生態學的熵值,熵是生態學中用來測度系統內的有序程度,熵值越小,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則系統越平衡;人體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也是陰陽雙方相互制約取得統一的結果。陰陽的動態平衡,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機體因外來因素或自身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使陰陽平衡遭受破壞,則導致疾病發生。正如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系統的變化超過了限度時,系統結構就會被破壞、功能受阻,以至整個系統紊亂甚至崩潰,即生態平衡失調。人體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保持著內部及其與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協調,機體就呈現健康狀態。中醫從陰陽整體上調節機體的生態平衡,也強調人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