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未來發展要體現“生生之道”第 6 頁
強調系統科學,并非否定西方生命科學在微觀知識層面的作用。穩態的維持需要反饋,反饋需要信息的傳遞。因此,信息的載體、傳輸和轉導等一系列微觀過程是我們理解中醫必不可少的知識步驟和未來臨床的可操作界面。
{中醫與系統科學的結合體現健康醫學本質}
西方科學家探索生命本質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家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先河,物理學家克里克與沃森共同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則對生命的本質特征進行了更深入的剖析,指出生命的本質是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他的封筆之作《存在與演化》中,他推導出維持系統有序性的條件是充分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能夠流動的物體多呈流體狀態,與固體的有形結構不同,能量和信息更不屬于有形結構,因此,實現系統穩態靠的不是有形結構,而是無形的流體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這與西醫的解剖學立學之本大相徑庭,反而與中醫關注的形而上(氣)思想相接近,而這三個流又恰恰是經過七五、八五和九五攀登計劃經絡研究之后,我們對中醫經絡形成的認識,即經絡是人體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輸渠道。經絡又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對象,養生堂的“常客”,經絡通暢是保證這三個流的條件,三個流的存在則構成了系統維持穩態即健康態的基礎,古典中醫理論、現代養生實踐與現代系統科學的探索在這里實現了優美的對接。
總之,未來的中醫發展要體現中醫對健康問題和生命本質的闡述,也就是要體現陸廣莘所講的“生生之道”,而不能局限在疾病上。治病之后的養生保健是醫學的繼續,目標的終點是健康。人體健康態與如何維持健康態的中醫健康學研究應適時吸收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為我所用,以便在科學的層面上更清楚地闡明中醫的健康原理,讓全世界更多人接受和運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