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未來發展要體現“生生之道”第 4 頁
然而,中西醫結合在中醫的某些領域并不十分成功。比如,用形態學和化學為主的西醫指標評價中醫療效多數獲得陰性結果,而中醫的療效又確實存在,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中醫不科學但是有效。當然,為了說明中醫療效的科學性,還是有相當多的西醫指標被用于中醫臨床科研,并達到P<0.05的西方科學標準,這些工作大多數是在國內完成的,國際學術界并不認可,臨床上也很少利用這些科研成果去提高療效。在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上,使用西醫的概念和方法面臨著更大的困難。比如大家都知道中醫的藏象與西醫的臟器是兩個概念,但由于難以對中醫的藏象進行定量觀察,不得已只好采用解剖學臟器的生理、生化或形態學指標進行藏象、證和經脈-臟腑相關的研究,結果的不倫不類是可想而知的。對于經絡研究,雖然有很多物理的和感覺的證據,但拿不出形態學結果仍然不被認為是發現了經絡,經絡研究在西醫的嚴格結構化實證標準下已經瀕臨死亡。
但這些困難并不影響中西醫結合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一些西醫專業的學者進入了中醫研究的領域,在中醫學術界站穩了腳跟并取得了較高的學術地位。更多的中醫專業出身的學者也在努力地學習西醫,出國深造,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現在的中醫學術圈里,除了一些解放前從業的老中醫,上世紀60年代以后畢業的中醫無不以西醫的造詣作為在中醫學術界立足的資本,學術研討會或研究生答辯會上充斥著各種西醫的專業術語,中醫學者在努力地比拼西醫功力,以顯示自己的水平。由于對中醫經典的掌握和臨床療效基本上不作為中醫研究水平的標準,老中醫在中醫學術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靠邊站”了,而經典理論最多也只是研究論文的一個點綴。
近年來,反思中西醫結合道路的文章已經發表了很多,大家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共識,但真正改變局面的措施仍然沒有形成,中醫的發展前途仍然渺茫。
{中醫與多學科結合之路可行}
不少學者在他們的文章中已經涉及了這樣一個方向,有一些命名描述這個方向,如錢學森提出的唯象醫學,還有整體醫學、信息醫學、量子醫學、中醫現代化等等?傊幕咎卣魇遣捎迷谖麽t中還不太使用的現代科學概念和方法去研究中醫,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興起的老三論和新三論,使用數理模型和復雜系統的解析方法是其中的重要特點。在經絡研究中,不拘泥西醫的四種組織學結構,將視野深入到人體中無形的部分,如細胞連接、細胞外無定形基質、組織液的流動等;在對中醫氣血的認識方面,則超越西醫已知的血液和神經放電,大膽借鑒量子物理學的波粒二重性概念。技術科學的介入如經絡電測量診斷疾病的脈象診斷儀也是西方醫學中所沒有的,還有人文學科等向中醫學的滲透,如從易經、佛教、道教和氣功等角度對中醫的研究,把這些研究通通歸入中西醫結合顯然是不合適的。為了區別于狹義的中西醫結合,我們將這些研究稱為中醫多學科結合研究。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