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未來發展要體現“生生之道”第 3 頁
然而,中醫在國內與國外也遭遇了發展上的困難。首先,人們對用古漢語寫成的中醫理論感到晦澀難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現代中醫教材多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國外的中醫教材則需要使用英語或其他語言。這些翻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錯誤,導致對中醫理論原意的扭曲,影響了中醫師對中醫理論的正確掌握和運用。事實上,絕大多數中醫高手都是熟讀中醫經典的人,他們掌握了中醫古漢語的規律,能夠從中醫經典中獲得中醫治病的方法。但是,這樣的人很少,真正讀懂經典需要花費較大的工夫,多數人很難做到,也不適合在現代社會中普及推廣。
中醫理論中所描述的人體規律尚未得到現代科學的證實與認可,比如對經絡的認識,絕大多數西醫工作者都不承認人體有經絡,對于針灸補瀉手法、子午流注規律和穴位的特異性等人們也是將信將疑,這一狀況影響了中醫理論的發揮,目前國外的中醫從業者多數是在較淺的層面上使用中醫,接受中醫治療的人仍以華人居多,“中醫不科學”仍然是國外學術界對中醫的主流評價。
在臨床技術方面,由于受西方診斷標準和用藥的影響,現代中醫醫生很難建立起望、聞、問、切的自身經驗,中醫的有些傳統治療技術由于不符合西方的藥物或安全標準,如中藥和艾灸,在國外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除了經典著作,中醫的師承方式是學習中醫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種口傳心授的方式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但在今天的高等教育體制中遭遇了發展的困難。現代教育中對科學知識的崇尚和應試教育制度使得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們不得不以書本知識作為他們進入中醫領域的主要途徑,中醫職業醫師的考試必須擁有中醫大學本科以上畢業學歷。
中醫的傳統發展之路從理論、技術到教育模式都面臨著現代社會的挑戰。
{中西醫結合頗有爭議}
中醫的第二條既定路線就是中西醫結合。不可否認,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表現在臨床綜合利用中西醫手段治療疾病的方面。實踐表明,中西醫合用在很多情況下優于單純使用西醫或中醫,中西醫結合為征服疾病開辟了新途徑,為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在技術領域,中藥新藥的研制適當吸收了西藥的劑型和給藥途徑,提高中藥治療的依從性;電針的運用減輕了手針操作的勞動強度,為中醫治療技術提供了新的模式。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