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西化”到中醫“化西”第 2 頁
從“西化”到“化西”
科學主導地位的確立,使中西醫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西醫逐漸反客為主,成為我國的主體醫學,中醫的正常“化”開始向“西化”扭曲。這種“化”成為中醫失去自身規律的潛臺詞:中醫的名被屈化了、理被誤化了、人被趨化了、陣地被異化了。一句話,中醫不僅逐漸失去了在“正統”醫學圈內的話語權,而且在痛苦掙扎中慢慢縮小著“自我”。
究其因,一緣于外強,科學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西醫如影隨形而來,勢如破竹;二因于內弱,分析方法的崛起帶來的人文教育、人文意識的弱化越來越凸顯起來,成為導致現代以來文化發展中人文資源積累和建設性不足的重要原因。這種“化”法,嚴重影響了中醫學發展的進程,也讓中醫人感到不解、憂慮和氣憤。
歷史給一向自戀的中醫人的這一掌也打得太過猛烈了些,陣痛中給中醫人帶來的反思、教訓和覺醒是刻骨銘心的。在中西方文化并不對等,并且醫學界依然為西方中心主義所支配的今天,對西醫的批判更應恰當地理解為中醫文化自覺的前提。中醫反“西化”的呼喊,乃至多種抵抗行動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被逼出來的。
中醫學要發展,既需要中國文化復興、自強的大背景支持,更需要中醫學優勢的自我張揚和支撐,其中也包括變“西化”為“化西”這種符合文化特征的主人姿態、凜然大氣。立正必須矯往,而矯往的關鍵是抓準問題的癥結。在對待“西化”的問題上,中醫人需要進行一番冷靜、耐心的“辨證”,極端是走不得的,不能把西醫的正常融入也一概武斷視為“西化”。盲目崇拜西醫、用西醫系統取代中醫不可取,對西醫避之莫遠、諱之莫深亦不可取。
不顧中醫的學科特點,完全用西醫的思維、模式看待中醫、評判中醫、改造中醫,是違背東方文化特質和中國國情、民情的霸道,屬于非正常的“化”,不能以此作為擠兌和排斥中醫的托辭。中醫在堅持本學科之長的基礎上,學習西醫之長、融化包括西醫在內的現代科學知識和手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屬于“化”的正常范圍,不能以此作為中醫固步自封的理由和借口。對于正常的“化”,不惟不懼怕,而且是應當持歡迎態度的。
中醫要大大方方地、虛心地向西醫學習。學人之長,為我所用,人之德矣,業之幸也!對于非正常的“化”,要理直氣壯地表明態度、辨明是非,撥亂反正,用真誠、平等、以理服人的態度爭取和維護應有的尊嚴和地位。揚我國學,衛我國醫,人之責矣,業之興也!面對正常的“化”,躲躲閃閃,其實于事無補;面對非正常的“化”,牢騷滿腹,實乃郁悶自殘;對于一時說不清的“化”,一概排斥,亦非明智之舉。“智不甚相遠,茍積學也,理無不可相及,頑固老輩之蔑視外國,與輕薄少年之蔑視本國,其誤繆正相等。質而言之,弊在不學而已。”發展中醫,不是醫學的一個流派對另一個流派的反抗和復辟,而是使相異的醫學傳統在交流中共同推動整個人類醫學的進步。面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我們既不能做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也不需成為外來文化的附庸之徒。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應該正確處理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文化氛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