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醫“西化”
中醫視點:警惕中醫“西化” 周軍 甘肅省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
中西醫該怎樣結合,至今尚存在爭議。中醫界近年來倡導蘭州裴正學教授等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中西醫結合理論和臨床實踐中,我們要準確把握中西醫之間的互補性和各自理論體系的獨立性,避免將西醫學思維方式和理念套用于中醫,以免對中醫學自身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
在中醫辨證論治時首先需要明確:中醫學的“藏象”和西醫學組織器官的概念是有區別的,西醫診斷和中醫臟腑辨證定位不是對等的;而且,《傷寒論》以“六經”為辨證綱領,《溫病學》以衛、氣、營、血及上、中、下三焦為病位,如果忽視這種差異,依據西醫診斷去按圖索驥,讓中醫辨證論治“對號入座”,那么會使中醫思維方式和理念西醫化,從而喪失自身的特色意義。
如中醫學“肝”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肝臟本身,它主要代表了肝臟在五行中屬木,主升發疏泄這種功能;中醫學的脾臟,實際上包含了整個胃腸道的消化功能。
所以,中醫辨證論治時確定病位就不一定和西醫診斷相一致,如中醫辨證肝炎(西醫診斷),屬脾胃濕熱的類型很多,故肝炎的中醫辨證病位不一定都在肝,不一定從肝論治,臨證常通過清利胃腸濕熱,以調理脾胃運化功能為主要的治療方法。
但中醫初學者可能會被西醫診斷所誤導,就肝病去“治肝”。 還有臨床上常見的不經辨證論治,輕率選用中成藥。如將腫瘤病灶視作瘀阻,不考慮患者耐受力濫用活血化瘀藥;對發熱類疾病,不辨輕重選用苦寒清熱藥雙黃連、清開靈;心肌梗死、腦血栓類疾病,不分虛實靜滴川芎嗪、丹參酮等,都是西醫學思維方式指導下的中醫藥治療。我們可否將這種方式的中西醫結合,稱之為“西化的中醫”?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