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建立科學的養生觀第 2 頁
靈活
當前的中醫養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說啥好了就一哄而上,比如“生吃泥鰍”、“綠豆湯養生”等等一度風靡全國。其實,中醫認為生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因此講“三因”原則,即“因時、因地、因人”。所以,盡管中醫養生方法多種多樣,但運用中取決于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域身體的多種變化,最忌一概而論,千人一方。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微旨》寫道:“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也。”正是中醫學的這種時態的觀點,指導著古往今來的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經久不衰。因此,中醫養生不能“本本主義”,把一種養生理論當作“萬能定理”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持久
養生保健不僅要方法合適,而且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達到目的。當前五花八門的養生“學說”,抓住人們病急亂投醫、一勞永逸的心理,紛紛推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誤導欺騙患者。中醫養生與西醫的健康體檢有本質的不同,它不是隨機性、突擊性的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它是一種生活之道,告訴人們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時刻順應自然,注意養生防病,把養生保健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關注健康,防患于未然。
它比西醫的亞健康概念還超前,對亞健康,儀器盡管檢查不出來指證,但實際上已處于健康的臨界值,而中醫治未病在健康的狀態下已未雨綢繆,積極預防。由此可見,中醫對于健康的關注,完全是動態的,是長久堅持不懈的,決不是依據一時的“健康體檢”,也不仰仗形體“各項指標正常”。也就是說,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都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一時一法解決不了問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養生,一勞永逸、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更不是養生,也不存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