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西醫結合化解現代醫學困境第 4 頁
中醫優勢不容忽視
中醫的優勢和學術本質,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認為人們應該“贊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標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細菌病毒也要讓它活(不是一味地靠消滅它們來治病),這就是生態,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只有具有這樣的大氣度,才能把周圍環境中的因素轉化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醫學的傳統要回到《漢書·藝文志》所指,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由此可以看出,中醫藥是為人類生命的健康、發展、進化服務的方法、技術、工具,其對象是天人之際中人的“生生之氣”的“健病之變”,不局限為疾病實體。其任務是:養生莫若知本和治病必求于本。
“本”分為三種,一是養生治病實踐的目標之本;二是養生治病實踐的依靠對象之本;三是養生治病條件選擇的價值標準之本。這與疾病醫學的“識病”必求于“本”有著根本的不同,疾病醫學中的“本”主要指病因、病理、病位。
而中醫之本,其方法是:辨證論治地發現和發展人的生生之氣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其手段是:“聚毒藥以供醫事”的化害為利和化毒為藥,轉化利用為“生生之具”。其目標是:謀求實現“標本相得,邪氣乃服”、“陰陽自和,病必自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天人合德、生態共演的“生生之效”,以實現“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中醫系健康智慧學,對象是人。陰陽自和論是中醫的自組織理論,《內經》病機十九條揭示了機體自穩調節機制和防衛反應機制。中醫研究要從以“病”為目標的框架中解放出來,發揚辨證論治的優勢。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