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洗治療膿皰瘡50例
【關鍵詞】 黃水瘡;中醫藥療法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臨床特征為發生丘疹、水皰或膿疹,易破潰而結成膿痂,系接觸性傳染、蔓延迅速,可在兒童中流行,嚴重者甚至可引起急性肺炎、急性腎小球腎炎,有時可并發敗血癥或腦膜炎而導致死亡。該病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由一種細菌單獨引起,也可兩種混合感染,臨床一般采用抗生素內服或外用治療。1998-05—2007-06,我們采用中藥外洗方治療膿皰瘡50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為河北省辛集市第二醫院、河北省辛集市中醫院皮膚科及五官科門診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2~50歲;病程5日~2個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皮膚性病學》[1]確診。流行于夏秋季節,好發于暴露部位,有接觸傳染和自身接種特點,損害以膿皰和膿痂為主。
1.3 治療方法 中藥外洗。藥物組成:大黃15 g,黃柏10 g,苦參10 g,白鮮皮10 g,地膚子10 g,木槿皮20 g,白礬10 g。煎取藥液洗浴,每日2次,每次約20~30 min。5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自擬) 痊愈:膿痂脫落消失,愈后遺有暫時性色素沉著,皮膚不留瘢痕;有效:膿痂脫落消失50%以上,無新生膿皰;無效:無變化或加重。
2 結果
本組50例,痊愈38例 ,有效12例,總有效率100%。
3 體會
中醫學認為,膿皰瘡系風濕熱邪相搏、侵淫皮膚所致。風動則癢,濕重則起水皰,熱重則皮膚發紅。中藥外洗方中大黃清熱解毒,兼能活血;黃柏苦寒,燥濕清熱解瘡毒;蛇床子、白礬燥濕殺蟲;白鮮皮、苦參驅風止癢,祛濕殺蟲;木槿皮清熱利濕,殺蟲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祛風止癢,使濕去熱清,邪去瘀散而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黃柏、苦參、白礬、白鮮皮、木槿皮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顯著;大黃、黃柏、白礬對溶血性鏈球菌抗菌作用明顯;白鮮皮、蛇床子均有抗真菌作用,蛇床子兼有抗病毒作用[2]。故運用中藥外洗方治療膿皰瘡取得很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 3版.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2] 高濯風,李仁俊,宋殿坤.臨床藥物實用大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800-910.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